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角度分析通感与隐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两个方面论述了通感的内涵,指出通感不再是一种简单化、概念化的语言现象,更不是为了表达而选择的手段,而是特殊的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此外,还从认知角度分析了通感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独立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句子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成语中通感辞格的运用没有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广泛,但是在成语中也存在很多通感辞格。本文主要从通感辞格的角度来讨论成语,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其他的辞格兼用两个部分,主要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23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和通感,传递出大爱无言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这些修辞如何使主题和语言的表述生动有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讨论了《马丁·伊登》的色彩语言和修辞,分析了色彩语言在全文中的运用,阐述了夸张、比喻、象征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移觉的语用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  覃先美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7-149
语用修辞学是两门临近学科语用学和修辞学的交叉学科。移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研究之中。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语境这一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共同基础为切入点,着重从两方面对移觉进行语用修辞分析:移觉的认知机制以及移觉在认知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简析比喻所反映的汉民族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这种积极修辞格被人们广泛运用,它不仅是作家经常于写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而且也是理论家阐释哲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是频繁地运用比喻手法表情达意.综观古今,修辞学著作几乎无一例外地郝将比喻列为汉语的首选辞格.可见,比喻在我国传统修辞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汉民族同西方民族相比,虽然同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但深层观念上的根源却不相同.比喻这种表达方式,正是我国传统类推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2004年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衬托、通感、双关等。一、拟人诗歌鉴赏题中考查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全国乙卷和北京卷都做了考查。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9.
比喻和通感在修辞学上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常是通过明喻的句式来表现,故常为人们说以为比喻。有人则主张把它视为比喻和通感兼用句,在诸多的试题中,命题者或视为比喻、或视为通感而设计题目,甚至如高一教材《荷塘月色》中的练习也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比喻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把课文中两个典型的通感辞格的句子视为比喻,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修辞学的专著。笔者立足文本,力求分析《文心雕龙》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本文拟从语音修辞、字形修辞、辞格修辞、句法修辞、篇章修辞这五个方面来论述其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1.
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具有明显的认知性。它的认知实现主要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式,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实现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通感的生成得到了语义学和语法学众多研究成果的支持.广义修辞学理论显示:语义及语法层面的通感研究仍有可深化的空间,似可在对通感技巧解释的基础上,补之以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阐释,从功能上拓展通感的阐释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3.
"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4,26(1):103-106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的相识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联想推理机制有着总体的共性和民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横跨两个世纪的借喻与借代的异同之争,掩盖着三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一是比喻的相似性与借代的相关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而非语言的属性,体现在思维中,则是一个求“真”的认识论或认知心理学问题,而非语言学问题;二是修辞学的研究客体≠研究对象,二者应有明确的区分;三是修辞内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辞格层次的复杂性,故应对修辞规律(广义辞格)、方法技巧(对辞格的能动把握)进行清理整顿,以建立有序的类聚系统。  相似文献   

15.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言语中.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感情色彩.然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人们对矛盾修饰的理解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浅谈隐喻     
语言扎根于认知结构中。语言中的隐喻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文章认为对隐喻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修辞学的范畴。而应该从语用学的角度.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阐明它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因此,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及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等方面对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隐喻及通感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视角看,通感又是一种隐喻,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因此,本文试图运用Lakoff&John 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英汉通感现象,并通过解读跨感官迁移规律揭示通感隐喻的跨域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极为普遍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故而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新鲜奇美意境这一点上,通感成为了英汉修辞格里共有的一株奇葩。然而,语言终究是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创造和使用这一修辞格时不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从"大同"即感官相通普遍性、表达构成相似性,和"小异"即具体联想差异、创作倾向差异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英汉通感的"同姿异彩"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