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8-28
中国水利报讯 为加快我国水旱灾害保险的研究进度,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新体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于11月2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水旱灾害保险研讨会,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
衡阳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以雨养农业为主,经常遭遇干旱与洪涝风险,因此防洪抗旱是衡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依据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从抑制干旱与洪危险性、降低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以及转让农业灾情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减灾体系、水利工程体系和社会化防灾体系.  相似文献   

3.
明代生态环境虽然日益恶化,但是人们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植树营林、治水防洪、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并撰写了几部有关环境生态科技的巨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处不在。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植树”的路线一般分为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和环形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1)两端都要栽。(2)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3)两端都不栽。本课教学旨在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周慧 《湖北教育》2024,(2):75-76
<正>数学思想对数学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涵,并自觉利用数学思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一、如何理解“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教什么?大家一般会认为,三种类型“植树问题”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即两端要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不栽的模型建立是教学重点。事实上,这样缺乏结构化理解的教学是零散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渔业曾经是鄱阳湖区主导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农进渔退引发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逆向演替,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农进渔退诱发水旱灾害发生及频发加剧,致使湖区水旱灾害日趋严重。"农进渔退"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灾情,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衡阳市是湖南省水旱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防御或减轻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在灾害风险分析基础上,寻找减灾对策。文中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水旱灾害灾情资料,从受灾面积和减产等级两方面评估了衡阳市农业灾害的风险。得出衡阳市水旱灾害风险性较大,特别是衡阳市北部的衡山县、衡东县、衡阳县既面临着高风险的水灾也面临着高度的旱灾风险。灾害风险性可以看成是生态安全性的另一面,故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可以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性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体会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会用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经历由具体的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繁为简、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通过画线段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把混沌理论应用到植树造林当中,认识到植树造林是营造一个生物群,生物群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构建生物复合空间,简化物种之间的关系,得出规律用于对植树造林的再认识,改进植树造林管理理念,优化植树造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旱;动植物资源虽不及先秦秦汉丰富,但较之今日,还是远远胜出;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的流路与河性,颇有不同于今日者,湖泊的变迁则尤为巨大,海岸线也与现今多有不同.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严重,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广西旱涝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其季风气候的特点,选取有代表的月份,采用500hPa的高度资料,作旱、涝年的距平场和环流形势的合成。中高纬的环流在旱年为纬向环流,涝年为经向环流,副热带高压活动较常年有异常等差异的特征,为预报广西旱涝提供可参考的天气模式。  相似文献   

15.
娄底市山洪地质灾害类型多,具有突发性、区域不均衡性、链带性与群发性等特点,其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娄底特殊的地理环境及降水密切相关。地质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旱灾,还是涝灾都是空间场中水的失衡引起的,因此研究旱涝灾害实际上就是要研究水或与水紧密相关的各类地理要素特征在空间场中的三维动态分布。为此,文章重点阐述了旱涝灾害预测、监测的三维动态显示技术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0年以来的旱洪灾害资料和湘西自治州17站1957~1998年的历年降水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现象与湘西自治州的降水和旱洪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即厄尔尼诺当年一般为平水年,发生旱洪灾害的几率不大;厄尔尼诺年次一年,降水的丰平枯规律不明显,但发生洪灾的几率远远大于旱灾;厄尔尼诺年次二年一般为平水年,发生旱灾的几率远远大于洪灾.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测定结果,茂名市绿化环境效应有:小气候效应——降温0.3~1.3℃,增加相对湿度 3~19%,遮荫10304.9~31758.81ux;负离子效应——绿地中负离子浓度是 0.60×10~2~5.15×10~2个/cm~3;消声效应——净消减噪音量为0.3~6.3dB(A)。为了提高绿化环境效应,绿化覆盖率须达35%以上,应是多层次乔灌草结合、阔叶针叶搭配的复合绿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