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笔者深有感触!他从哲学和美学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只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新的音乐课程目标也已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效果呢?现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谈几点自己的感想。镜头一:  相似文献   

2.
"建筑美学"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层次美、结构美、整体美等对改变当下封闭式、堆砌式、叠加式的数学教学具有较为现实的启示.从"个"到"类",从"碎"到"统",从"知"到"智",数学教学能够显现整体之美.教学中,教师要搭建"知识之柱",建构"知识之梁",形成"知识之墙",构筑理想的"数学大厦""人生大厦".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只是个“人园”,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学,了解数学,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等”。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数学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的效果呢?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镜头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4.
方兆玉 《上海教育》2012,(26):55-57,54
英国数学家马库斯勇敢地走出了高校的"庙堂之高",深入了普通人的"江湖之远"。他不仅是吸引孩子们进入数学花园的引路人、鼓舞成年人打开数学视窗的良师益友,更担当起了在普罗大众和科学殿堂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文化的职责,成功地将数学课堂搬到了象牙塔外。  相似文献   

5.
意为文之"魂".感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意",才能铸就个性鲜明之"魂". "小荷" "尖尖角"上的蜻蜓,美就美在清新、洒脱,美在姿态独特,美在"立"他物之未"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与香山相邻,建于1981年,是一所省优质园。园内环境优美,处处彰显着"和合"之美,作为充满绿色的生态花园,为幼儿生命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该园占地面积6446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说:"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他认为:"审美活动永远是创造性的活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带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0.
斗门区实验小学是省一级学校.该校为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突出实验性和示范性,在已经形成"体美见长"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三园三特"教育模式:学校成为学生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花园;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相似文献   

11.
一、爱因斯坦论科学的功能 针对当今世界人们普遍重视"做事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的现实,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反复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因此,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人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一个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品质、创造性精神、适应性能力,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培养完整的、和谐发展的人"逐渐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实施"园本教育"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高质量的园本课程需要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和与之相适应的开发模式,这也正是当前园本课程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5.
办学理念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是对学校独特文化和个性的概括和提升过程。准确理解什么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如何形成、怎样找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等问题,有助于将学校办成"四园",即"健康发展的学园,培养人才的校园,精神文明的家园,陶冶情操的花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与时俱进地把中小学新课程的理念渗透于校本德育工作,走新时期校本德育改革和创新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特色教育档次,以多元化校本德育构建农村寄宿制"花园、乐园、家园"式学校.建设人文校园,以美促德,凸显"三园"内涵;创设校本德育活动阵地,展示风采,丰富"三园"内涵;以校本德育为平台,营造温馨和谐的寄宿家园,提升"三园"内涵.  相似文献   

18.
沧浪亭在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苏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典园林,以清幽古朴见长,其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园中别具一格,极富山林自然之美和简朴大方之态。 据说该园最早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丢官流寓苏州,买下此园,并在水旁筑亭。他取  相似文献   

19.
<正>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中,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其基本含义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他人创造的美,这样,融合自我之美与他人之美,就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应既能"美自己之美",又能"成他人之美",进而形成"美美与共"的和谐之美。在我眼里,季芳便是这样一位教师,认识她20余年,她一直坚定地行进在"美自己""美学生""美伙伴"  相似文献   

20.
张海英 《甘肃教育》2020,(4):158-15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十分强调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指出:"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灵的大门",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