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典籍英译是翻译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意识到其由于必要性和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其丰富的文化负载等特殊性,关于典籍英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墨子.兼爱(下)》(节选)入手,从文义层面,文化层面,文风层面对其现有三种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讨论典籍英译的特征和应对策略。也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来关注《墨子》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2.
所谓"经典",是指各民族古老的、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并在各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指导作用的文化典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堪称"文化经典"的原典首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儒家经典),《老子》、《庄子》(道家经典),《墨子》(墨家经典)等。这些典籍因其思想的原创性、内容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中华文库》作为实施"中国文化外译"国家宏观文化战略的重大译介工程,受到译学界的高度关注。论文针对译学界对该工程的某些质疑,就《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大中华文库》的译介与推广,就中华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外译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国内外有众多翻译版本。《邶风·静女》选自《诗经》,是一首情诗,它的翻译引起了很大关注。以翻译中基本的忠实和通顺为标准,同时运用回译的手段分析《邶风·静女》英译的两个版本,指出两个版本的优点和不足,旨在为典籍英译的工作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朱玲 《英语辅导》2011,(1):192-195
典籍外译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译才培养则是重中之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王宏印教授新出版的一部翻译教材,既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硕士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教材。其体例编排颇具特色,内容选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理论介绍与实践技巧均有涉及且分配合理,并且引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一评介,并对相关的典籍英译研究和译才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他认为翻译权威作品应使用语义翻译法。理雅各在《尚书》成语翻译中运用语义翻译法,从文化概念意义、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整体风格三方面进行了文化传真,以此为例探讨语义翻译的文化传真力及其不足,对于典籍外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评析,进而对处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闻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中餐,中餐菜单中菜名的英译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必要手段。以中餐菜单菜名的命名方法为基础,运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探讨中餐菜单中菜名英译的各种方法,达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已呈现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现代化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融合会通的趋势。文化融合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异化现象和最近翻译界出现的异化翻译趋向表明异化策略应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影响日盛。从旅游资料的翻译入手,探讨“中国元素”的再现以及通过中国元素衍射出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时代成就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全球化时代会造就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呢?本文介绍了不同时代的翻译本体,并主要阐发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一文化翻译理论不仅视角独特新颖,而且也可以为我国翻译实践所运用,并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翻译界逐步从外译中研究转向中译外研究。中国译者通过汉英翻译承担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重构中国文化形象的使命。要在中国文化形象传递的真实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中国译者既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身份又需要具备全球文化身份,本着世界主义和平等交流的胸怀进行汉英翻译,才能客观阐释中国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Chinese food culture is similar to a pearl shinning in this era of globalization.Due to a higher frequenc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ever before,people from western countries show increasing interests in Chinese cuisine.Therefore,a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menu plays a more indispensible role in grasping the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food names for foreign diners.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primarily discusses var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and provides major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tips of the Chinese menu so as to arrive at a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as clearly and accessibly a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9.
刘娜娜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1-113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复杂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了必然的趋势,这也必然会给隐喻的翻译理论注入新的血液。就文化全球化这一宏观背景,探讨新的隐喻翻译环境下异化是隐喻翻译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