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河南,地方官吏纷纷向朝廷申奏告急,清廷朝野震惊,为防北伐军北进京师,清帝急忙宣布北京戒严,并于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成立京城巡防处,统一调遣北方各省抽调的清军对北伐军进行堵剿,并负责筹划清军所需军械粮饷及探查北伐军的活动等。这方面的史料,在我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曾有较集中的辑录,近在馆藏兵部——陆军部及户部——度支部档案中,又陆续发现部分有关史料,现予刊布。因文件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反映清军追剿北伐军的情形,下部分为清政府筹解军饷的内容,可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参考。  相似文献   

2.
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势力波及八九省,是时清政府因赋税收入锐减,加之滇铜因交通线的阻断无法运京,户、工两部铸币原料奇缺,国库空虚.清政府为应付巨额军费及八旗官兵之饷需,断然采取发行票钞及令各省筹款开局铸行大钱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马上组织了北伐和西征。九月十八日北伐军攻至深州,兵锋直指京师。咸丰帝极为震惊,急命恭亲王奕诉、惠亲王绵愉等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以确保京畿安全。与此同时,为了振作军心,咸丰帝于九月二十一日谕令吏、礼、兵各部,迅将被太平军击毙之文武大小官绅题名加以议恤。本组史料即为当时礼部遵旨奏议自军兴以来清方阵亡文武官绅恤典的清单,现予刊出,以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及地方人物史志者参考。因篇幅关系,编选者对清单中所列各员议恤部分进行了删节。  相似文献   

4.
《北京档案史料》2017年第2辑共刊布了以下六组馆藏档案史料: 1917年京师地方教育史料一组/鹿璐选编 内容提要:本组史料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京师学务局印制的《京师地方教育处所一览表》,从中可见民国六年地方教育机构有公私立学校、女子学校、师范学校、国民学校、半日学校、蒙养园、实业学校、公众补习学校、通俗教育讲演所、公众阅书处、阅报处等多种形式;二为民国六年京师学务局所属各校上报有关附设露天学校的开办经过和实在情形的呈文.  相似文献   

5.
<正>按语: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省,给清廷沉重打击。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巨额战争开支,在行铸高值大钱的同时,开始发行纸币,大量印发户部官票及大清宝钞,以期摆脱财政危机。有关咸丰、同治年间发行官票及宝钞的档案,以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所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1辑中,均有刊载。现从馆藏内务府全宗及宫中  相似文献   

6.
这组史料为京师督学局于宣统初年汇造的有关北京內、外城官立、公立、私立各类中小学堂情形的表册,其中对各学堂之地址、设立时间,教职员工和入学人数、开办经费及资产情况等均作有详细统计,可供研究北京教育史参考。  相似文献   

7.
第十九册和二十册出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十九册和二十册;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十九册中所收录的有关档案史料起于咸丰六年(1856)十月初十日,止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计528件、54.9万字。本册售价28.60元。第二十册中所收录的有关档案史料起于咸丰七年(1857)十月十二日,止于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计495件、54.9万字。本册售价28.30元。  相似文献   

8.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无名氏《三年都门竹枝词》同治三年抄本,记录太平天国北伐军转战至于天津地区前后京师士民所见所闻,颇富史料价值。原序称:"咸丰三年冬,粤匪由山西窜至天津,凡所属之州县,均行被扰,京师戒严",时"将所见所闻吟有《竹枝词》三十余韵","无乃言近粗鄙,韵多浮沉,真令读者喷饭,此不过花晨月夕,自破愁魔,以鸣不平之志耳。"字里  相似文献   

9.
铜元作为银元之辅币,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开铸后,地方各省遂仿行铸,至光绪三十一年,全国已有17个省22个钱局铸造或试铸铜元,其面值有一文、当二、当五、当十、当二十几种。铜元发行初始,余利甚大,其价值大大超出币面价格。由于利益驱使,地方督抚竞相多铸争销,加之不少地方出现私铸、减重现象,至使铜元"铸造日多,行销日滞,法价已不可保"。由于供大于求,铜元急剧贬值造成币制紊乱,通货膨胀,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矛盾尖锐。为挽回利权,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奏定整理圜法章程,决定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地方统为造币分厂,并裁停归并部分钱局,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财政处会奏整顿铜币,整合各省造币厂,清廷钦命邮传部尚书陈璧到各省考察铜币铸行情形。现刊布的这组史料,是陈璧历经7个月的考察后,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日给朝廷的奏报。其中将酌留之河南、湖北、江宁、广东、福建、直隶、四川钱局及裁并之江苏清江、苏州、安徽、山东、江西、浙江、湖南钱局,从设厂开铸至考察之日止各钱局地址、厂房设备规模、机器成本、余利出入款目及物料数目等均作了详细精确之统计(惟吉林、奉天、广西未在内),并酌拟各省造币分厂划一章程十六条,是研究晚清货币史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正>清在入关之前,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年间(1616—1626)曾铸过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钱,太宗皇太极天聪年间(1627—1635)铸过满文"天聪汗钱",背满文"十?一两"当十大钱。清朝十个皇帝,十一个年号(包括1861年穆宗初即位时,改元"祺祥")都铸有年号钱。清初工部设宝源局,户部设宝泉局,各省分设钱局铸钱,铜钱以平钱为主,都称"通宝"。咸丰以后,币制败坏,才铸大钱,称"重宝"、"元宝"。清代钱币不是简单地延续前朝  相似文献   

11.
咸丰初年,太平军攻占了江南许多地方。一向为清政府倚为漕粮重地的江浙地区,由于连年兵燹战乱,漕粮无从办理,加之南北运道梗阻,至咸同之际,京师仓储告匮。清统治者拟借外商洋轮代为采办洋米、台米,由海运津,官为收买,以充京仓之“天庚正供”。因借船运米事属创始,此议一出,在统治阶级上层引起了一场热烈争论。漕运总督、三口通商大臣及有漕省分之督抚纷陈其利弊及解决办法,户部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就此多次议复,终未实施。同治初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将有关这些疏言辑录成案,是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借船运米案清档》。其中所反映的内容对研究咸同之际的漕运多有裨助,现予公布,供研究考参。  相似文献   

12.
哈恩忠 《历史档案》2023,(2):F0002-F0002
这件咸丰帝亲笔“喜报红旌”匾额朱谕中,“适悉怀庆捷奏,遂书‘喜报红旌’四字”,字里行间流露着欣悦之情。“怀庆捷奏”即是清军围堵太平天国北伐时所谓的“怀庆大捷”。咸丰三年(1853)五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为主将,率兵两万,出师北伐,意图直捣北京。六月初八日,清廷以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动黄河南北两岸各路清军围堵太平军,在豫北重镇怀庆府(今沁阳)与太平军展开激战。太平军将怀庆城团团围住,在城外挖沟筑城,一面继续攻城,一面阻挡援军,两月余不克,情势危急。七月二十八日,太平军设计迷惑清军,然后假道山西直扑京津。  相似文献   

13.
盛京作为旗人生活的重要地区,经历着清政府对旗人所实施各项制度的运行。辽宁省档案馆藏《黑图档·咸丰朝》共收录5754件档案,涵盖咸丰元年(1851)至咸丰十一年(1861)的盛京内务府与其他衙门间往来公文的抄件,为分析咸丰朝红白事赏银的运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本文以《黑图档·咸丰朝》中涉及红白事赏银的咨文为主要史料,对红白事赏银在咸丰朝各阶段如何关领和发放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北疆的准噶尔及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后,为了体现主权的确立和维护新疆社会的安定,开始对新疆实施"军府治理"和"建省治理"。同时,为了解决征税、发饷和进一步发展新疆地方的商品经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的货币制度,在收缴销毁原准噶尔普尔钱的同时,对原有地方货币采取改造政策。从乾隆二十五年始,陆续在新疆的叶尔羌、阿克苏、乌什、伊犁、库车、喀什噶尔、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相继开设7个铸钱局,仿照内地方孔制钱式样,行铸正面为汉文清帝年号,背面为维文(或满文)记局的新普尔即红钱。这些新型货币的使用和流通,对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安定曾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从本馆所藏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辑有关档案,其中对新疆各地方钱局的开设、铜矿的探寻、铜斤的筹措、工匠的调派、铸币的数量、咸丰年间大钱的行铸、对私铸钱的查禁、钱局的管理、局员的奖叙及南北疆货币的流通等情况均有详尽的反映,对研究新疆货币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括弧中的数字代表期、页),清代档案·查翻魔文字狱案史料(上)(1.3)乾隆三年至三十一年纳谷捐监史料(下)(1.12)乾隆五十一年骆愉因呈递‘盐法策》获罪案(1.29)咸丰三年林俊等在福建抗清斗争史料(下)(1.38)清末商务史料(下)(1.48)有关刘鹊的儿件史料(1.58)清外务部部分重要官员履历单(1.61)宜统年间清政府参加意大利博览会史料‘1 .63)康熙初年有关官员锉选之御史赛章(2.3)查圈庭文字狱案史料(下)(2。20)乾隆初陈顺等合伙偷创安图人官房院内窖银案史料(2 .27)乾隆前期准噶尔部与内地的贸易史料(上)(2 .38)乾降四十六年公滋太和县私盐贩拒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在针对清代"就地正法"之制产生时间的讨论中,《清史稿》"咸丰三年"(1853年)说被否定。实际上,有关争论混淆了晚清"就地正法"之制与"就地正法"适用范围。"就地正法"本为军法,秦汉时期便有类似的记载。咸丰三年,清政府扩大适用军法"就地正法"的范围,预以治乱匪之法治盗匪,惩治盗匪的"就地正法"章程便由此产生,故"就地正法"之制产生于咸丰三年没有问题。因为对"恭请王命,就地正法"产生误会,铃木秀光"就地正法"产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宜兴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占,至同治三年(1864)清军克复,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惨遭战火荼毒洗劫。宜兴克复后,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恢复有关的诸项善后工作,虽然地方政府有督促号召之举措,但具体的实施与推进,却离不开具有丰富政治经验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地方文人。他们的一系列作为,显示出传统势力仍有极高的权威与能量,区域社会仍能保持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8.
清同治元年以后,因时局变化和对太平军作战形势所迫,清王朝中央政府决心采用“借师助剿”的手段,公开联合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当时列强之一的沙俄不仅向清军输送武器、禁止俄商船只接济太平军,还直接派军舰到上海参与镇压行动。本组史料反映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沙俄等西方列强以“助剿”为名,行侵华之实的罪恶行径。现刊布的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筹办夷务始末清本等全宗档案,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一书所未载。  相似文献   

19.
咸丰十年闰三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后,至七月,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遂利用长江各通商口岸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外商人进行物资交易,以补充军队所需,这给清军造成巨大威胁。清廷为了杜绝这种商务交往,一面严密稽察江面上的来往商船,一面通过外交途径,制定种种措施,对外国商船的活动加以限制。现公布的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外务部全宗总理衙门清档,对咸丰十年八月至十一年十二月间,太平军在长江南北等地之活动及清廷此时的对外商务政策均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胡林翼于咸丰五年至十一年任湖北巡抚期间,正是太平军和清王朝在长江中游战事最激烈的时期,他为了加强对湖北的经济榨取和政治控制,到处网罗人才。咸丰九年五月,他奏调户部主事阎敬铭(字丹初)来鄂,委以总理湖北粮台?务的重任。阎敬铭是有名的敛财里手,时人说他“管理粮台,东征之军,赖之以 济。”胡林翼得阎敬铭之助,如虎添翼,使他能竭湖北之全力,和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湘楚军与太平军作战,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巨魁。现公布的这批书信,是咸丰一九年五月至成丰十一年初胡林翼写给阎敬铭的,它对研究当时清军在湖北的军事、经济及与太平军作战的情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件中凡【】内的年月,是编选者根据其内容考证得出的,希读者鉴察。因函件较多,拟分上、下两次发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