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在语文复习课中,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阅读课文,欣赏人物,品味语言等系列活动,撰写观察鲁迅及阅读鲁迅作品的日记与心得,进而归纳整理,呈现初中生对鲁迅及作品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3.
妇女解放,作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鲁迅极为关注的问题;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贯穿了他的一生。文章旨在通过剖析作品来解读鲁迅的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以其言简意丰独树一帜,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安排上也颇具匠心。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个作品的分析,一窥鲁迅小说人物安排的用意,以期引起对鲁迅作品更深的研读探究。  相似文献   

5.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6.
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学生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崇敬和纪念的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鲁迅和鲁迅作品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的作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通过正当引导,让学生从资料丰富,查阅方便的互联网上了解鲁迅的生平,学生鲁迅作品,是现代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8.
鲁迅直接接受了弗洛伊德,而又通过厨川对弗氏的改塑间接接受了弗氏。鲁迅直接接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又通过芥川龙之介而发生了对陀氏的间接接受。日本学的新形态由于深受西方化浸渍而蕴含西方化质素,鲁迅接受了日本学,又通过近现代日本学而接受了西方学。但从总的创作风格而言,鲁迅更接近俄罗斯学而与日本学相远。鲁迅与日本学的相似之处更多的只是在具体的表现技巧上。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入手,提出鲁迅小说的叙事品格为主客合一,一方面,在两大叙述模式中鲁迅投入了自己最深沉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因而其小说叙事体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另一方面,通过非戏剧化叙述和戏剧化叙述的“客观化”,鲁迅小说叙事又呈现了强烈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使用了大量的幽默笔法,人们通常认为鲁迅的幽默是当时险恶环境下的一种“曲笔”,是避开国民党新闻检查的一种手段,本文通过对幽默的美学机制和作者的创作心理的分析,认为幽默不是鲁迅创作杂文的被动手段,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是鲁迅的一种积极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从鲁迅创作的历史溯源和时代背景出发,运用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话语。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本质的透视以及对人物生存空间和命运的展示,表达了反抗精神和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可以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但这并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拍案叫绝。《拿来主义》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下面就结合该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鲁迅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分析其对现代儿童文学题材、体裁、主题方面的贡献,揭示出鲁迅在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拓荒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汪杨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02-105
鲁迅自认是历史的中间物。但是我们不能借鲁迅希望被遗忘的名义来背叛鲁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仍要借助先生的思想来救赎自己。首先,鲁迅一直强调知识分子不能放弃继续战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任务。这种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绝望的挑战态度,正是90年代知识分子缺乏的。90年代精神危机的出现,使鲁迅研究再掀起热潮,知识分子应通过自己理智地体认,走出鲁迅研究的误区,不再把鲁迅镶嵌在政治分析的框架中。个体精神自由一直是鲁迅的终极价值标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唤醒民众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和第三人称小说的距离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发现鲁迅小说显示出一种卓越的阅读品质,作者通过叙事引导读者,最后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小说文本的意蕴内涵。读者被小说的叙述技巧赋予读解的多种可能和自由,拥有充分让主体思考的余地,这也是鲁迅小说的内涵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丰富和被开掘的根本原因所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技巧是一种创造多元价值判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梳理鲁迅的报刊活动,总结了他的新闻思想。鲁迅的报刊活动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以1927到1936年最活跃。鲁迅新闻的思想主要涉及报纸应该是人民的喉舌、对新闻失实深恶痛绝、舆论监督要“保护原种”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竹内鲁迅”的核心是突出启蒙鲁迅与学鲁迅的内在紧张,他认为启蒙对鲁迅来说并非诸新价值的发源地,包括启蒙在内的诸新价值只有通过学才能涌现出来,学比启蒙更具本源性。竹内由此出发,阐明了鲁迅对学与政治乃至宗教之关系的特殊处理方式。竹内好的鲁迅论改变了人们对学的惯常理解,但如此解说的学仅仅属于鲁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内认为鲁迅始终是现代中国坛的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9.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野草》的文本分析,以死亡和梦这两个意象为基点,力图寻找鲁迅心理投射的基本模式,以达到对《野草》意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