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一生凡两娶:贞元十二年在长安与杨氏结婚为第一次,元和六年在永州与吕氏结婚为第二次。杨氏无子;吕氏生双胞二女及周六兄弟。柳宗元的第二次结婚,具有明显而又强烈的继嗣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3.
新安吏《集注》引师曰:“从《新安吏》以下至《无家别》,乃乾元元年所作。肃宗于至德二载改元乾元时,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相州,大败而还。”《草堂诗笺》引师古云:“乾元元年时,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相州,大败而还,朝廷调诸郡兵益急,虽次丁尽行。秦之谪戍,无以加此。”按:子美于乾元元年六月,贬掾华州,冬还洛阳。乾元二年三月  相似文献   

4.
杜甫之父杜闲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之父杜闲的生平问题,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杜甫全面研究。本文针对杜闲的生卒年、婚姻、宦历,以及杜甫兄妹六人的齿序排列等,进行了勾勒与梳理。认为:杜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约在开元五年作尉郾城,二十年左右擢为奉天令,二十五年前后再擢为充州司马。杜闲一生两娶,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与元配崔氏结婚,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与继室卢氏再婚。其五子一女的齿序为:甫、颖、观、女某、丰、占。  相似文献   

5.
张籍、王建同年生,生于何年,学界有多种说法,“大历元年“说当是。张籍早年曾两次入幕,第一次在贞元五年或六年,第二次当在贞元十八年至次年春或夏。  相似文献   

6.
北宋王巩与苏轼等旧党人物关系密切,新党执政时,三次贬谪广西。经考证,第一次于神宗元丰二年贬谪宾州,寓居宾州三年;第二次于徽宗元符元年贬谪全州,元符三年罢还;徽宗崇宁元年,被列入元祐党籍,再贬广西。在贬谪广西期间,王巩与苏轼、苏辙等人书信往来,与全州朱氏兄弟相交游。有《王定国诗集》、《王定国文集》、《论语注》等作品,现均已散佚,仅留寓居全州作山水诗二首。  相似文献   

7.
唐代宋若莘著、宋若昭注的《女论语》为现存唐代两部女教书之一。此书作年约在贞元元年或稍前,宋氏姐妹的生年约在宝应元年至永泰元年之间。宋以后典籍出现了较多将《女论语》作者误载为宋若昭的现象,这既与宋若昭在宫中的身份和地位远远高于其姊宋若莘有关,也与由此导致的宋若昭在民间的影响更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两《唐书·权德舆传》及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为基础,钩稽《权载之文集》及其它典籍中的有关资料,对权德舆先世及行事作编年排列,重在考订其历官年月,揭示其为人、为官的端正品格。文中还揭示出了权德舆幼年丧父而少年即能以文章知名士林,一生为官端正的优秀品格,其中,其先世以儒学传家,以德行、政事、文章显世的家风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秦安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孕育了像秦王朝的奠基者秦襄公、西汉"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一代明君李世民、著名大诗人李白、中唐杰出政治家李翱、明代著名文学家胡缵宗、清代著名学者安维峻等历史名人,官至宰辅的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权德舆就是其中之一。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秦安县王尹乡)人,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  相似文献   

10.
权德舆三掌贡举,擢进士"七十有二",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为中唐网罗人才、奖励贤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颇受时人的仰慕与推崇。他在贞元十八年进士策问中,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出发,观古酌今,阐述了"人为邦本,食为人天"的道理,反映出权德舆轻徭薄赋、生人安民的为君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参考韩诗分期的说法,认为韩愈散文的分期应当以“生平的变化”作判断标准,分三期较为恰当。第一期是韩愈出生至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阳山之前;第二期是德宗贞元二十年至宪宗元和八年(813)春作《进学解》之前;第三期是宪宗元和八年三月,至穆宗长庆四年(824)。以此分界,既合乎韩愈生活的变化情形,也能印证韩愈散文风格的转变现象。 建立分期之后,可看出韩愈散文早期的特色有三:一是求仕上书相关作品甚多;二是多数作品具有平正古朴的语言风格;三是建立起“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并终身不改。中期的特色有三:一是书牍、赠序、墓志铭大量增加;二是不再多作阐扬文艺理论的工作,代之而起的是大胆的实践与创新,明显追求诗文的雄奇变怪;三是韩愈与佛老之徒有所接触,受到佛学教义的影响,开始提出强烈的反佛老主张。晚期的特色也有三:一是延续前期有许多墓志铭之外,奏议、哀祭类作品大量增多;二是笔调更趋成熟,在文体、主题上都能因事制宜,大放异彩;三是随着境遇心情的转变,诗文风格又渐趋平缓,立言趋于谨慎,语气平和许多。  相似文献   

12.
权德舆三掌贡举,擢进士"七十有二",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为中唐网罗人才、奖励贤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颇受时人的仰慕与推崇。他在贞元十八年进士策问中,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出发,观古酌今,阐述了"人为邦本,食为人天"的道理,反映出权德舆轻徭薄赋、生人安民的为君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78年9月第一版)对所选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的引言加注说:“贞元二十年,即永贞元年(805),这年八月改元”(见431页)。按《旧唐书·刘禹锡传》作“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考诸史实,作“贞元二十一年”是正确的,这年德宗李适去世,李诵(顺宗)即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见《旧唐书·顺宗纪》)。按公历推算,贞元二十一年才是公元805年。又所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注释说:刘禹锡“于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827)  相似文献   

14.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庆绪弑其父安禄山。同年十月,郭子仪率唐军会同回纥兵收复西京长安,唐军乘胜追击,随后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逃奔河北,以重兵占据邺郡。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兵数十万围攻邺城,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帅军队。由于肃宗的猜忌无能,唐军上下解体,士气低落,在次年三月,全军溃败,“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重新组织对叛军的进攻,服兵役的灾难又一次落到百姓头上。乾元元年元月,肃宗大举贬斥以房…  相似文献   

15.
一、韩愈为什么要写《马说》? 贞元元年(785)韩愈十八岁进士得第,“后又试博学宏词于礼部,又黜于中书。”贞元十一年(795)上宰相书求仕,“凡三上,不报”。不久,韩愈在东归途中,遇所献二鸟,作《感二鸟赋》,发出“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的喟然长“叹”。贞  相似文献   

16.
唐代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唐书》卷40《地理志》载,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河西,遂置凉州总管府。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凉州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凉州。唐代凉州(武威郡)所辖诸县的城址,史料记载多疏而不详, 《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不免偏误。笔者实地调查,并将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华夏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是繁星丽天的黄金时代,而李白与杜甫则是这浩翰星空中最明亮的双子星座;可杜甫若无华州之贬,恐怕只有太白金星在独放异彩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贬官华州,至乾元二年(759)立秋后弃官旅居秦州,历时一年多。此期间,他于乾元元年底曾回洛阳、偃师省亲,“初春归陆浑庄,二月至洛阳,不久回华州。”实际在华州任上的时间是一年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载吕华明先生<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一文,吕文提出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乾元三年二三月的新说法.本文就此进行探索,认为此表当作于至德二载八月崔涣,罢相离任江南巡抚以后旋接宋若思以御史中丞领江南西道采访使兼宣城太守任上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之前的八、九月间.本文还就<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写作时间考辨>所涉及李白几首诗的作年亦提出不同看法,从而作为否定<为宋中丞自荐表>作于乾元三年二三月间的旁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施肩吾的诗文作品着手,找寻能够显示施肩吾年龄或生存年代的线索,从施肩吾曾下第的经历,以及诗句"年来如抛梭,不老应不得"中折射出的沧桑感,判断出施肩吾进士及第时已人到中年,由此推出他可能出生于唐德宗建中-贞元年间。又据施肩吾的《述灵响词序》和《西山集》序言提供的两个时间线索,推出唐文宗开成六年施肩吾仍然在世。而且,施肩吾的《与徐凝书》和《喜友再相逢》,也证实了他的迟暮。最后结合《吴兴备志》和《施氏宗谱》的说法,综合考量,暂定施肩吾的生卒年限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之间。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戴叔伦的生卒年月(732~789),是根据权德舆所作的戴叔伦墓志铭(四部丛刊本《权载之文集》卷二四)的记载来定的。权铭云:“维贞元五年夏四月、容州刺史经略使侍御史谯县男戴公至部之三月,以疾受代,回车瓯骆,六月甲申次于清远峡而薨,春秋五十八”。贞元五年为公元七八九年,上推五十八年为七三二年,这里关于戴的生卒年月记载是明确的。可是周本淳先生据中和节赐诗一事对此提出了怀疑。(见《活页文史丛刊》55期)。《新唐书·戴叔伦传》载:“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称最。德宗尝赋中和节诗,遣使者宠赐”。《全唐诗》卷四德宗《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下注:“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帝制诗,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周先生举出《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六年“二月戊辰朔,百僚会宴于曲江亭,上赋《中和节群臣赐宴》七韵”的记载,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