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能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45-46,50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特征。究竟是“中国化”还是“中国气派”方能更确切表述这一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化与中国气派多层面的辨析,阐述了“中国气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区别,论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是着眼于本质特征的挖掘与表述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对中国化特征进行了探讨与概括:科学性与先进性是其中国化的前提,阶级性与大众性、革命性和创造性是其存在的依据,民族化与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载体,时代性与发展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实际地向世界推介中国,使外国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仅有其“表”不足以言其“实”,有其“实”无其“表”则无以达其神,只有将外宣资料阐释的客观内容及其深远意义这一“实”与受众所能接纳的语言表述形式这一“表”进行有机结合,否则只能是无效的宣传。  相似文献   

4.
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外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开物成务”;中国文化是内倾性文化,其精神要义是“人文化成”。他解释说,“开物成务”就是:“无此物,创此物,是为‘开物’。干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因此,外倾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文化成”,则是从“人文”里化出东西来,象几个化学元素融合化出新事物一样。“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  相似文献   

5.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士大夫将其人格理想倾注其中的艺术殿堂,徜徉其中,处处可以看到“圆”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人的“尚圆”心理亦可略窥端倪。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具有严谨的内部结构,又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发展”是其主题,“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发展目标,“协调发展”是其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其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但在其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之关系,认为国际化就是“西方化”或“某国化”。但教育的本质、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西方化”或“某国化”,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实践上是办不到的,“和而不同”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曲家谭盾音乐创作研究——以作品《水的音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盾是当代中国“新潮”作曲隶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十分善于运用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量地采用“自然之声”和“无声”的表现手法,其作品有着淳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由于“新潮”,谭盾的作品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也是与世界的向前发展一脉相承的,对中国今后音乐创作之路也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为“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旨在遏制中国发展壮大的“中国威胁论”,是新的国际局势下“黄祸论”的翻版,是意识形态“领域“冷战”思维的继续,是帝国主义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表现;其目的是削弱、孤立、搞跨中国。这种违背常理、不合时宜的论调既损人又害己,必然遭到中国以及一切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国家的反对。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儒家化哲学是儒家学从哲学视域表达和阐发化问题的思想体系。本认为,儒家化哲学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礼崩乐坏”的历史化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前提,“轴心期”中国“哲学的突破”是其产生的哲学认识前提,化的范畴化和“天人合一”与“中庸”化方法论的提出则是其诞生的基本标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学便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化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强力意志”,打碎旧传统,‘‘重估一切价值”,其矛盾的思想对中国20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初期,鼓励了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立国”、“立民”;二是40年代“战国策”派歪曲利用尼采思想,宣扬法西斯主义,鼓吹战争,反人民反和平;三是80年代初期帮助中国青年奋发图强、发扬独创精神,投入到改革洪流之中。正确辩证地解读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14.
“天”是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给中国文化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使得对这一关键词的解释更具“弹性”。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正是利用中国之“天”的特点,提出“合儒”策略,认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天”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其目的当然是要传播基督教,但他们的适应之道却给当时中西文化的沟通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5.
对待与现代德育存在着渊源承接关系的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着两种引人注目的观点,即“道德重建论”与“儒学复兴说”。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在思想方法上都是不可取的。儒家德育思想作为人类历史化遗产,我们需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管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着它历史的落后性,但是,现代中国毕竟是古代中国的历史的逻辑发展结果。无论从“德”的观念与儒家德育的发端,还是从“坑儒”到“尊儒”,无不体现着它的全命力。存在其“德政”、“人性论”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承接着古今中国。对待中国儒家德育思想,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中承传。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小说真伪判定标准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之间,存在着如何判定“意识流小说”“标准”的最基本问题。历史地探究,“意识流”是舶来品,其文学成就与辉煌最先在西方,因而对问题的评判应当以经作为“标准”的出处。不过,“标准”只是审美判断的参照依据,它应当是鲜活的,既要属守它,又不拘留于它,在不失“标准”总体原则精神基础上进行审美上的创造性转换。就此而言,中国式“意识流小说、尽管其成就高下不一,但其客观存在是契合学理的。  相似文献   

17.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重要的新概念和新命题何以提出,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来检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出具有三重基本维度的理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禀赋和本质特性,是其提出的“理论之根”;中国共产党依据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不断求解中国问题、促进“两个结合”不断深入,不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和经验,是其提出的“历史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向和较为系统的具体内容,是其提出的“现实条件和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入世”问题的论证,仅从经济意义上比较其利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伦理、法律等意义上进行权衡。从伦理的视角审视,“入世”对中国来说也是利大于弊,这为中国“入世”提供了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学,以“六经”、“四书”等十三经为主要经典,其化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主义;道德主义;传统主义。“天人合一”、“中庸”、“有为”是中国儒学的基本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