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20世纪初在中国和韩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以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本文从新文学运动的角度,对比了中韩两国的诸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     
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22课。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里涉及了几个概念:民主、科学、新旧道德、新旧文学,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才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究其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呢?我们可以按下面的知识结构图去做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对荒野呼告作出热烈的回应。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为核心,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鼓吹民主科学,反对封建礼教,一时呈摧枯拉朽之势。胡适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缺少本土的精神资源,相反运动全面反传统,是文化反抗运动,"打倒孔家店"就是当时著名的口号。鲁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外铄"的产物。西方的现代价值观被介绍到了中国,苏醒了一代青年的心。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冲刷着中国于百年来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这时,一些封建主义的卫道土,封建阶级的遗老遗少纷纷跳出来,向新文化运动进行疯狂反扑。先有林料的出现,之后,又有什么“学衡派”、“甲寅派”。资产…  相似文献   

7.
“五四”既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特征的文学革命,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划时代的运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东北,也不例外。“五四”运动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在东北荒芜的文坛上开始萌发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发生影响的呢?  相似文献   

8.
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实质都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实行文学和艺术的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运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代表人物呈现特点不同,运动兴起的推动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向深受封建专制和愚昧迷信之苦的中国人民介绍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旗帜的《新青年》杂志曾这样号召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九年发生在天安门前的“五四”运动,犹如惊雷,犹如闪电,打破了中国隆冬般的寂寞,撕裂了浓重的黑暗,震撼了东方,震撼了世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迎来了中国人民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的新时代。伴随着“五四”运动而进行的新文化运动,高举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大旗帜,成为“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紧密地配合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为我国的革命新文化,造成了一个伟大的开端和战斗的传统。在这个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1.
从表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配合着中西之争的古今之争,但究其实质,它只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大传统扩展到小传统之中。由于传统儒学的实用理性与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有一定相关性,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虽然表面是打倒孔家店,但实际上其揭橥的科学旗帜主要来源于中国大传统的实用理性。正因为此,虽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力图进行伦理的变革,但最终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精神中注重实用理性的痼疾。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三大诗学理论之一,"性灵说"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将从中日学术史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性灵说"的现代学术境遇展开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著作中,赞同"性灵说"的声音明显要高亢于否定的声音。究其原因,"性灵说"所潜含的诗学理念与人性解放观念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是契合的,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支撑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革命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文学运动过去近百年了,但是由于那之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新文学运动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反而被新文学主流强势话语所遮蔽,林纾就是一个例子。林纾是最先尝试新文学创作的人之一,力主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文学表达方式,但他不赞成废弃文言,以为作为"美文",文言还有不可替换的功能,可以在知识人中继续使用和传承。林纾的主张遭到新文学激进者的围攻与反击,此后,林纾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灰色。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尽管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如果从比较高的启蒙意义上看,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个体价值不充分是其致命弱点。新文化提倡者大多来自于政治革命的浪潮,北京大学是在封建书院基础上创办的,带有一定旧文化的烙印。新文化运动领袖自身也缺乏坚实的个性主义精神。面向大众的启蒙本身就与真正的启蒙相背离。这种启蒙只能以启蒙者被淹没、启蒙崩溃为终结。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