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宗良、韦平同志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简史》是一部论述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开始到新时期文学之初半个世纪中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著作。全文从工农兵文艺思潮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历史联系,对新时期文学的惯性冲击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仅是全书的第一部分,集中论述工农兵思潮发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 我国上个世纪的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大众化文艺思潮写工农兵,唱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的热潮给“五四”以来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时期的作家们,他们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移植性”和“欧化”现象之不可取,力求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出发,致力从中国古典通俗文学和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中汲取养料,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过去,作家们的作品也“反映知识分子的烦…  相似文献   

3.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解放区崛起了一股文学新潮。它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质:其文学主题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其感情特征是充满翻身自豪感、主人翁感,充满从黑暗见到光明的幸福感、喜悦感;其艺术追求是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形式上推崇民间艺术、通俗文艺、民族传统形式。这股思潮便是文学史上所称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它40年代在解放区萌发,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而声势崛起。但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4.
(一) 我国上个世纪的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大众化文艺思潮写工农兵,唱工农兵,表现工农兵,为工农兵而创作的热潮给"五四"以来兴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时期的作家们,他们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移植性"和"欧化"现象之不可取,力求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革命需要出发,致力从中国古典通俗文学和民间说唱文艺形式中汲取养料,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并非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是思潮,所谓思潮,即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支配人们行动、导引人们方向的共同的观念。那么,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中国文艺思潮是什么?那就是以《在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因为这一文艺思潮的核心是“工农兵”,内容上要求表现工农兵。抒写他们在新时代革命的、积极的、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以及成为主人后的幸福感、喜悦感和自豪感;艺术上要求适应工农兵群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注重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创造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故可名之为“工农兵文艺思潮”。下面主要就它自诞生以来到七十年代末的发展轮廓及其主要的经验教训作些管窥蠡测。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诞生可以迫溯到4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些问题诸如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现实的发展又亟待解决。当时延安这个解放区  相似文献   

6.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起着引发和启示的作用。两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有着高度的相通和相似性,但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不同,两国文学的发展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推动力: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推动力主要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政治;日本现代文学的基本的推动力则主要来自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由于两国作家的处境和立场的不同,两国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总体上说,日本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引人注目、触目显眼的,但又多是外在的、暂时的和局部的,而不是深刻的和本质的  相似文献   

7.
文艺产生于人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表现。情感作为文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学与现实有着密切关系。文艺的健康发展需要现实的有力支撑,无论在何种文艺思潮的统治下,文艺若想取得辉煌的成就,时刻需要创作者深刻理解和体会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简略的提示二十世纪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纪。这个世纪在文学领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变,是中国文学由兹开始并最终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最后转变。促使这种转变的发生和最后完成,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诸多原因,这种转变的发生和最后完成无疑也有各种各样或隐或显的迹象和表现,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是从追求文学的通俗化开始的;并且在整个这个动荡不安的文学世纪中,通俗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始终是推动中国文学向更为深广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主要表现在对中国2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与反思上,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榆与贬损上,它以理想取消现实,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在某种程序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域内的典型反映,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1.
一、八面来风随着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学进入了一个重新归来的时代。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文学传统的重新延续,对隔绝了几十年之久的西方文艺思潮的广泛面深入的引进和吸收,对艺术本体的刻意探求,构成了归来的文学的主导特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导致了一个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纳入了世界的总体历史进程,同时,中国的文化建设也成为二十世纪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八面来风的时代,它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一大批西方二十世纪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文艺思想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即"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文学样式,让底层民众翻身做了文艺的主人;在世界上,这一理论体系也是独一无二的。当今,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格局中,该理论中关于文艺的政治倾向性,世界观的改造,内容重于形式,深入工农兵生活,百花齐放,以及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等思想,仍是指导我们发展当今的"工农兵文艺"事业,并确立它的主流地位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的论点是: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思考与成型是在1985年,二十世纪尚有十五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涵括,更何这十五年中的沧桑巨变;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论证过程存在一个盲区:对百年文学发展的各种力量的横向关联注意不够,非主流文学现象的论述空缺被虚假叙事敷衍;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在理论观念上是保守的,这种曾经成为时尚的话语逐渐向着保守方向蜕变,已经对学界发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出土文献与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趑趄不前,有它深刻的学术史内部原因。这就是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缺乏通过内部更新求求取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取用新材料以使学术得以更新和发展,是一个带有规律的现象。在王国维旭纳的二十世纪五类新发现中,除内阁档案外,殷虚甲骨、敦煌文献、汉晋木简与中国境内之外族遗文阿归地出土文献之列。二十世纪对学术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全都既注意出土文献,又对传统文献的研究。出土文献及其研究在二十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文学流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从思潮、创作方法到艺术风格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呈现出动态的复杂的内涵和面貌。但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在发展变迁中,又显示出贯串全过程的总体特征:首先是立足当代,统摄古今,融合中外,接受外来影响使之民族化,继承民族传统使之现代化;其次,既以现实主义为重要标志,又不忽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诸多创作思潮和方法,体现了主导倾向与多样选择的统一;再次,既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又有着广阔多样的人学的审美内涵。在研究现代文学流派时.要注意“史”和“记”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拉美文学: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催生剂 阎连科:众议,你是学者,又是翻译家.同时,又自己创作小说和散文,一句话,走向创作的内部,你是内行;走向外部,你是专家。这让我和许多同行朋友,对你既感尊敬,又感嫉妒。既然你有这样多重的身份和学识,我想关于我们这次对话,索性就放开来一点,随意地谈,即兴地聊.你说呢?  相似文献   

17.
梁焜 《学周刊C版》2019,(8):188-18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既附着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外部因素,又充分利用中学生在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行为偏向等内部因素上所呈现的特殊性,这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中学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由于政治环境宽松.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股现代主义潮流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在对它的运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归化和嬗变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人世界文学潮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文学的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嬗变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内容思想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两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以加深对"底层文学"研究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