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香草美人"这一屈原独创的意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它特有的"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和磅礴的人格魅力,从而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属。曹植作为与屈原有着很多相似经历的文人,他的作品和人生也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曹植诗赋对"香草美人"意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相似文献   

2.
"香草"作为屈原作品意象群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不仅与楚地巫风渊源颇深,因缘于巫,且在巫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巫文化视角下对"香草"意象进行审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屈原作品,并走近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作品的顶峰。提及屈原的文学艺术特色,学者往往关注"香草美人"这一意象,"思美人"这一情节则经易被忽略,笔者认为,这个情节的因袭与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本文尝试从"思美人"这个情节原型的演变与发展,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屈原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一个风格成熟的作家必会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而陶渊明最喜用的意象无疑是鸟。  相似文献   

6.
屈原首次将客观实体--植物"兰"、"菊"视为审美对象,并将其升华为综合性的审美意象."兰"、"菊"的人格化,是顺应历史潮流,高扬人的价值的理想主义寄托."兰"、"菊"意象在唐朝,较之前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和屈原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布莱克的预言诗深奥难懂,屈原的诗谲绮深远,两位诗人在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意象。浪漫主义文学惯于借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意象来寄托理想和情感,而神话意象则是作品艺术内涵的容器。因此,该文将对布莱克《四天神》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丰富布莱克和屈原的研究视角,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位诗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香草美人"是屈原诗作中典型的意象,以香草喻美德、以夫妻喻君臣的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而《离骚》中意象的优美与情感的崇高,加上悲剧的力量,构成了《离骚》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屈原诗歌中的山川意象有着独特的深意,其山川意象中,山意象以神话中的山为主,川意象则以现实中的河流为主。屈原在运用这些山川意象的时候,其组合方式自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系,使得他作品中的山川意象表现出穿梭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迷离之感、由强烈的飞跃感及阔大的视野而形成的壮阔美以及带有无奈与失落的淡淡的感伤。  相似文献   

12.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13.
胡本雄 《文教资料》2014,(31):18-20
屈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后世对他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各个方面,可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藏还在不断给予我们财富。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本文着眼于水意象的研究,水对于屈原来讲具有精神上的救赎意义,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水作为其永恒的归宿,他在水中又获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4.
<正>商务印书馆于近年出版了熊良智先生的最新力作《楚辞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其中汇集了熊先生多年的思索与心血,可以称得上是"十年磨剑"之作。是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别通过楚辞的文体、叙述角度、"重著"的言说方式和艺术意象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楚辞本身的艺术形态,进而探讨屈原诗歌由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演进和口传文学向作家文学演变的过程,并得出屈原的诗歌创作标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结合考古出土的楚凤造型与文献记载的楚凤形象,可以发现楚凤所传递的精神意象与屈原在辞赋中张扬的精神人格高度契合,浓郁的巫风连接起屈原与楚凤,楚凤与屈原共同诠释着楚人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潇湘一词由地理走进了文学,从先秦到东晋完成了包含舜帝、二妃、屈原、渔父、桃源等众多元素的潇湘意象群的建构,成为文人"潇湘情结"的情感寄托,用以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幽怨和向往隐逸的情怀。"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出现对潇湘意象群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继二妃之后她再度演绎了永恒的爱情传奇,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共同表现出潇湘意象群所包含的贬谪、归隐、爱恋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太阳意象密集性的出现,认真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屈原的辞赋里,一次是在郭沫若的《女神》中。本文由此对两位诗人笔下的太阳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屈原、郭沫若之所以在审美意象中有这种契合性的选择,是因为这两位诗人都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都表达了转型时期人们对光明的一种期待。但由于两位诗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他们对太阳意象的理解极不相同。屈原多以类比自况的形式来证明自己人格之伟大,郭沫若则是以太阳意象来表达“五四”之子们对光明的渴望与对力的赞美。理解上的差异也意味着人之自觉的程度与距离。  相似文献   

20.
屈原、李白、李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而李贺则明显带有颓废、消极的特点;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而李贺的想象却变幻莫测、跳跃性极强;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而李贺的意象由于个人经历的坎坷显得更加虚幻荒诞;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三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三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三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李贺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