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所谓“教案”就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教案本身服务于教学,应是教师创造思维的蓝本,现如今却被人为地异化了。有些地方和学校严格要求写教案,细致到一个手势,出示一块小黑板都要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中。听课时会发现有的教师忘了教案,对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急促地翻看“救命草”;有的教师为了沿着既定的教案,死拉活拽的将学生牵放到套路中来;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或只作为一个形式出现而已。此时的教案已扭曲为束缚教学创造性生存的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只是在其中生产出来的“标准样件”,无甚…  相似文献   

2.
教案,也叫一节课的书面计划。它贯穿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素质教育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忽略了教案的创新设计,教案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有的教案是万能型的,无论什么课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教案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依据这样的教案上课,教学效果是低效的。今天的语文教学面对的教材、课堂和受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受教育对象的个性化,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制…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伍莉芬 《小学语文》2011,(10):40-40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学跟着教走”。备课,主要是“备教材”;设计教案,主要考虑如何“教”;教学过程中,则一味地“走教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出现如下局面:学生已知、已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仍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应知、应会的或教师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教师忽略不教;还有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辛苦,学生还是学不会的,教师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一个个宝贵的40分钟,就在学生的厌烦、畏难和失望的情绪中悄然流逝。  相似文献   

5.
石冬梅 《甘肃教育》2011,(23):62-62
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后,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长期以来,好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于是,教师们有的照抄名家教案,敷衍了事,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有的根本不重视备课,不熟悉文本,仅凭着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有的甚至上完课才匆忙抄教案,应付检查。种种现象,致使备课这个重要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我们知道,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备课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根基在于“有效备课”。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毋庸讳言,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与此相违的现象。具体为:一、以教案为本教师过于依赖教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程序组织教学。提问时循循善诱,极力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地教诲一番,或弃置一旁,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进程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其写在教案上的任务。二、以课…  相似文献   

7.
改造备课     
一、问题表现1.备课要求陈旧机械不少学校仍在沿袭半个世纪前的前苏联“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教案和教学,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等项目上,课型多是“传授———接受”式,教学过程单一刻板,缺乏活力,很少见到研究性、开放性、合作性等新课型。2.备课过程照搬照抄有的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检查做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使教案成为“速成之作、应景之作”。有的抄袭参考教案,有的照搬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教案,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3.备课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坚定 《湖南教育》2005,(24):28-29
传统教案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系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显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相似文献   

9.
<正>“一课一导图”是指运用T-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和上课,设计T-思维导图式教案或T-思维导图式板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备课、上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作事务繁忙,缺少板块时间思考,备课容易流于抄教案,导致备、教“两张皮”;二是一些教师没有经历过大循环教学,教学视野往往局限于一个单元或一册的内容设计,缺乏整体性思维。长此以往,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知识量的扩充,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应因时因情做出反应,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策略,巧妙地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者。于是乎,有的惶惑不解:翻开教材,往日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咋变成了有趣的“娃娃”书?自己以前编写教案的本领似乎被大打折扣,经验也猝然变得苍白起来;有的顿生疑云:作业如何设计?学生自立了,可纪律却难以维持;教学是开放的,讲究生成与探究。注重合作与个性,可考试怎么应付?这实质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陈广媚 《甘肃教育》2010,(17):27-2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作文中、日记里,由此便产生了所谓的“隐私”作文,而近几年“隐私”作文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有的叹息学生思想复杂,难以驾驭;有的痛恨学生不明事理,办事冲动;有的甚至大肆宣扬,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不少教师争购特级教师教案,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结果,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描述层见叠出。如刘备招亲这一节里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为去东吴护卫主人的赵云设计了三个计策,装于锦囊中,在招亲过程中,每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时,只要拆开锦囊,依计而行,就会“柳暗花明”。以上看似神奇,实际上包含着诸葛亮对当时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的详尽调查和透彻分析。当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设计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这就…  相似文献   

14.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组成部分之一。从反思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对教后记的定位而言,将它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则是不尽合理的。教案,顾名思义,可简单解释为“教学方案”。在应用文中,“方案”属于“计划”的范畴,具有预见性、超前性;而“教后记”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不属于预见的、超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围绕教案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预设”教学,要根据师生具体教学交流情况,“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音乐教学在无形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在教学观念上,是以教师、教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出现了“重技轻艺”的倾向;在教学模式上,一直是沿用过去常见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演绎着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10年有余,教师们在不同的培训学习和实践中领悟了很多新理念,增长了许多新见识,也在新的教材背景下各自有了不同的收获.在一些教师故步自封的做法受到批判的同时,另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慢慢地浮出水面:有的教师为了吸引眼球,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照搬一些自认为比较先进的模式,结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教学景象;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一些已设定好的“教案”“学案”,直接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处处设置动手探究,各环节都进行小组讨论,并以此来衡量教学是否成功.这些做法,其实走入了新课改的另一个误区,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减负,首先必须改变“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教学现象,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教学过程,编写好教案,才可能提高教学效果。很难想像,不认真设计教学并写好教案,而是“抄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会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所以,笔者以为,教案不仅要写,而且要写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编写的教案也要适应改革的需要。1.教案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不少学校的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值得借鉴和采用。但是,目前对于“学案”教学出现了几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将学案简单化,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提纲和作练习的工具。二是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三是“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以针对学生制定的“学案”作“教案”使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同时表现为以上三种现象:学案简单化、备课组统一、学案代替了教案。笔者认为:学案取代教案的做法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精神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活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热潮中,尝试着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式”即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彼此交换意见的一种教学模式。的确,“讨论式”教学非常灵活,可以在同桌、小组、全班进行,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得到创新。但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仿效,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不少问题:①中老年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编写教案不适应;②教师普遍已经习惯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时对自身位置难以调整,体现在心态上不适应;③由于注重课堂秩序,害怕造成课堂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一时难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④在公开的教学活动中“讨论”流于形式,或“讨论”效果不佳,没有起到讨论的作用。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近两年3个教学班级的教改实验,总结了“讨论式”教学中克服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