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结瞬间作永恒———随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摄影采访追记江式高1997年2月20日凌晨2∶30,我突然被电话铃声叫醒,编辑部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小平同志逝世了!我立即赶赴报社,编辑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图片专版。面对一幅幅自己拍摄的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照片,我...  相似文献   

2.
小平同志,我多么想再看到您、采访您!———采访小平同志七次沪上过春节追忆陈毛弟1997年2月20日凌晨2时许,一阵急遽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是远在国外的女儿第一个向我报告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我不敢相信,急忙打电话向解放日报夜班编辑证实,内心多么希...  相似文献   

3.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七年,他的名字和他的事业,却超越时空,与历史同在,化为永恒。小平同志生前有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5.
江河呜咽,大地同悲。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的噩耗传来,新闻工作者与全国人民一道,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作为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老新闻工作者,回忆起小平同志对新闻工作的支持,对新闻工作者的爱护,更是心绪难平,追思无限。2月24日上午,本刊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的部分老新闻工作者在会上动情地追忆一件件往事,述说他(她)们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情。彭雨:小平同志永远离开我们,我感到很悲痛。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他对西南局机关报──…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小平同志曾两次到承德考察工作。第一次是1964年10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与他一起来的还有罗瑞卿、杨勇等。那次主要是视察战备工作,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下,小平同志在承德只做了短暂停留。1983年的8月22日,是小平同志的第79个生日。这天,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的他,在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高扬陪同下,来到承德。这是他第二次来承德。  相似文献   

7.
宣传与信息     
研究小平战略思想我国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应该研究小平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他说:要经常地提醒下面的同志看看小平同志跟外宾的谈话。小平同志很重要的观点就是通过与外宾谈话讲出来的,但我们有的同志看报对把它当作一般消息对待,甚至不看就过去了,这不太好。实际上,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小平同志的战略观点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对每一个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来说,都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留在他的记忆里。十几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过邓小平同志植树,是我终生难忘的。2月20日凌晨,噩耗传来,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在沉痛的哀乐声中呆呆地坐着、坐着,第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情景,一下涌现在眼前,格外清晰…… 那是1985年的初春,小平同志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已经连续5年以一个北京公民的身份参加首都的绿化植树活动,而《北京日报》的报道,一直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能  相似文献   

10.
胡甫臣 《新闻三昧》2007,(11):13-14
用文同志的儿子电话上告诉我,他爸爸去世了,说他妈妈嘱咐他一定要通知我。用文同志生前同我们家通电话时,声音总和他在工人日报社  相似文献   

11.
他是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已的祖国和人民──回忆两次采访邓小平李年贵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十几年前两次采访他老人家的难忘情景似乎更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1979年8月28日早晨8点多钟,新华社总编室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小平同志上...  相似文献   

12.
1997年2月19日,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光荣而完美地走完了他杰出非凡的人生道路。全国出版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造福万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摄制了六集电视文献片《小平您好》,我局与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视台共同担负承制任务。当时全国有二十多家电视台都在拍摄纪念小平同志的电视片,我们为什么也拍这部电视文献片,并将其作为我省申报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项目,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拍摄纪念小平的电视文献片,第一是基于我们对小平同志历史地位的认识。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如果说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那么是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使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全国人民都对小平同志怀有崇敬的、真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清晨,低的哀乐声里传来一个噩耗: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些天来,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往事又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1949年秋,我从《晋绥日报》抽调出来,随刘邓大军挺进西南。重庆解放后,我作为《新华日报》城市组的负责人,曾在小平同志的住处大溪别墅多次参加过由他主持的会议,聆听过他的教诲和对一些大事的决策。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代伟人,小平同志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在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的最初岁月就有了十分出色的表现。油盐柴米和第一架飞机1949年12月底的一天,我按照通知,来到大溪别墅的一间小会…  相似文献   

15.
每当捧读《邓小平文选》,如沐春风,如饮清泉,沁人肺腑,给人震撼。小平同志从不拉开架式作文章,发演讲,他的思想精髓、理论精华,往往从他那平平实实的“直白”之中自然流淌,语出惊人,警策世人。然而“文如其人”,从小平那平平实实的“直白”之中,又不难窥见小平同志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尊重实践,崇尚实干;胆略非凡,行动果断等作为一代伟人的崇高风范!小平同志的语言是别样的“中国风”。学习邓小平理论,在领悟其思想精髓和实践意义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学习小平同志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学习研究邓小平…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追寻──近年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获奖著作总体评述王大路敬爱的小平同志与我们永别了,但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却永驻人间。这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缅怀小平同志之时,回顾近年来出版的一批...  相似文献   

17.
一次最严厉的批评1959年11月18日,周总理的秘书顾明同志通知我,总理要找我谈话,要我马上到西华厅去。这是我一生中受到周总理的最严厉的批评。当我走进总理办公室时,周总理正在批阅文件。他先把一封信给我看。这是李富春同志写给小平同志并报周总理的信,内容是批评人民日报11月16日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1月到10月全国工业生产情况,报道这十个月工业生产总值比1958年同期增长48.9%。富春同志认为,这篇报道严重违反中央规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曾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推行“包产到户”情况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李锦,在拉萨听到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伟人已逝,音容长在。”“2月19日深夜,当我在梦中被叫醒得知小平同志去世时,久久地陷于悲痛中。回想起15年前他老人家听我汇报山东农村改革的  相似文献   

19.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诗刊》社选编的诗歌摄影集《中国出了个邓小平》日前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在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与读者见面。翻开这部装帧精美的诗歌摄影集,在扉页上看到的是小平同志动情的、诗一般的语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