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一节教学“蚂蚁”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很顺利。接下来就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送蚂蚁回家(因观察的蚂蚁是在校园中的一个蚂蚁窝捉的)。教师正组织学生准备外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沉思着,教师一时也愣住了,在教案设计中没有这个内容,因而,在课前也就没有作这方面的准备,并且,这个问题三言两语…  相似文献   

2.
在一节教学“蚂蚁”的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要求分组对装在瓶子中的蚂蚁、放在水槽中泡沫板上的蚂蚁和在纸上的蚂蚁,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并展开了讨论,整个观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蚂蚁》一课是一年级常识教材(首都师大版)第一册教学内容。下面是出现在一年级常识课堂里的一个小片断。学校外的一块空地已成为我和学生学习《蚂蚁》这一课的天然课堂,教师和学生仔细地观察着蚂蚁的活动情况。下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段谈话: 师:快来看,我在土堆上发现一只蚂蚁正吃力地搬运一只蝗虫,同学们,大家给这个小蚂蚁想个好办法,看怎么能让它把蝗虫运回家?  相似文献   

4.
小学《自然》二册《昆虫》一课,我们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法,分三步安排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意无形地引入新课。课一开始,教师说:“我要大家采集的蚂蚁、苍蝇,蝴蝶……等小动物带来吗?请你们先观察蚂蚁的外形。看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份?每个部份都长着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相似文献   

6.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我对这节课的质疑来自我童年的经验。我对蚂蚁最初的认识、也是最令我无法忘怀的记忆是看它们“抬食物”:拍一只苍蝇放在地上,一只蚂蚁发现后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搬兵”,然后无数的蚂蚁浩浩荡荡地把它抬回家。我时常蹲在地上看上大半天,一边看一边还不停地和它们说悄悄话,直到它们“鸣锣收兵”之后,…  相似文献   

7.
《蚂蚁》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三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蚂蚁的嗅觉很灵敏。尤其对樟脑球的气味特敏感。上课了,学生们都用小手捂住自己装蚂蚁的小瓶,同时用一双双智慧的小眼睛注视着老师手上拿着的实验用品。首先,我进行演示实验。“同学们,请仔细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空白投影片。”(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所以我使用空白投影片)“再注意看老师接下来做的一系列动作。”我先用樟脑球用力地在投影片上画一个圆,然后把瓶中的三只蚂蚁投到上面,再看蚂蚁会不会冲出圈外。呀。太…  相似文献   

8.
1.在表演中领悟   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遇到“大摇大摆”这个词,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大公鸡大摇大摆走路的样子,问学生他学得像不像,学生很自然地悟出了这个词的意思。   2.在观察中理解   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第二自然段讲“小狮子懒洋洋的,什么也不干”,“懒洋洋”这个词单纯讲字面意思不好表达,因此,可以借助第一幅插图,通过观察懒狮子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对“懒洋洋”这个词有较深的理解。   3.在朗读中体会   例如《蓝树叶》一课中有“吞吞吐吐”一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朗读林圆圆的话,体…  相似文献   

9.
日记一则     
今天,我和哥哥在院子里玩。突然,我们发现地上有几只小蚂蚁在快速行走。蚂蚁的脚细细密密的,迈步的样子也很奇特。“它们走路怎么会这么快?它们走路时又是如何迈脚的呢?”我好奇地问哥哥。哥哥说:“我也不知道。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实验,共同寻找答案!”“好呀!”我高兴地回答。我们抓住一只小蚂蚁,轻轻地把它放到桌子上,拿一张干净的白纸垫在小蚂蚁脚下。小蚂蚁在白纸上爬起来了,我们开始觉得很新奇,可是,由于蚂蚁的脚太细小,我们费劲地看了十分钟,还是看不清它是如何迈步快速行走的。我对哥哥说:“我们把蚂蚁的六只脚都用彩笔涂上颜色,然后…  相似文献   

10.
《昆虫》一课的教学,学生很难把“昆虫”和“虫子”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而形成抽象的“昆虫”概念。他们只知道蚂蚁、蜻蜓等是昆虫,却不知道昆虫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先注意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然后依次看看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各有些什么。使学生逐步学会先整体(身体)后局部(头、胸、腹)和按顺序(头→腹)观察的方法。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总是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下,很难抓住事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学科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材料,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既强能力又练本领,学会科学探究。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我巧妙设计,有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1让学生在捉蚂蚁中发现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下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并通过观察蚂蚁来探索蚂蚁生活的秘密。捉一些蚂蚁留作课上观察用,但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捉蚂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2.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轻的女教师在《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接近尾声时,屏幕投影出示一组量词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学生们高举小手,应答如流,就在“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一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个“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学生们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面红耳赤。而此时的年轻女教师却面带微笑,轻抚小男孩的头柔声地问:“你能说说这样填的理由吗?”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接着,这位年轻…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壁虎》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习作例文,在分析这课的段落层次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一课的写法与哪一课相似?” 大家纷纷举手,并异口同声地说:“跟《爬山虎的脚》一样。”我点了点头,同学们很快就划分了文章的段落,有的还写出了段意。但是,我接着来了一个否定,说:“不一定!”顿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个个面面相觑。 有个大胆的憋不住了:“老师,您不是说过,凡是写样子(外形)的为静态,写行为、去向、活动的为动态吗?我看《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就是这样,先写样子,  相似文献   

15.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和县里的十几位自然课教师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年会。年会上观摩了一节《蚂蚁》课,回校后又看了一节本校教师上的《蚂蚁》课,故叫:“洋”《蚂蚁》、“土”《蚂蚁》。对于蚂蚁之课,有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蚂蚁》一课,印象特别深刻,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蚂蚁简图。  相似文献   

18.
“哪种动物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一个很怪的谜语,这个谜语和图中这座石像有关。——她有人的面孔,狮子的身躯。五千年来她就这样屹立在埃及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19.
动手出真知     
邱明政 《小学自然教学》2010,(6):M0002-M0002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后,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察活动。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物本质特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观察是否认真细致,会直接影响交流汇报乃至整个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蚂蚁》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观察蚂蚁——画蚂蚁——边观察边画蚂蚁”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蚂蚁。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左右”的一个教学片段为(课前老师组织学生听由电脑领唱的儿歌《小星星》,送每个学生一颗小星星)师:小朋友们,《小星星》的歌好听吗?(好听!)你们喜欢小星星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我们一起把小星星贴在自己右手的手背上,好吗? (学生进行贴小星星活动时,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师:你的小星星贴在你的哪只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