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王冠 《下一代》2014,(9):46-47
1.成语接龙 格子里含有十个成语,从“学”字开头,到“问”字结束,你看出它们各是什么成语了吗?用拆线把它们连起来吧!  相似文献   

3.
报刊上时常有“不尽人意”之词,如“高手表现不尽人意”,读来颇以为怪。所谓“不尽人意”,揣其意是“不尽如人意”,当从“尽如人意”一语化出。按:“尽”,完全,范围副词;“如”,符合,动词。不尽如人意,是说某人的表现不能完全符合大家的心愿,亦即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现在来个“不尽人意”,保留副词而抽去动词,就不知所云了。若勉强把“尽”当成动词(如“余意未尽”的“尽”),把“不尽人意”解作“不能完全表达大家的  相似文献   

4.
沈泾渭 《中学理科》2008,(10):49-51
三、本体自喻。 在比喻的修辞格中,“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更不能是同一事物。所以,如果句子中的“本体”与“如”字成语中的“喻体”是同一事物。就不能再使用这一“如”字成语,否则,就犯了本体自喻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5.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6.
有些数学名词,前一个字是成语的后一个字,后一个字是成语的前一个字.如“重心”是“德高望重、心安理得”两成语的后一字和前一个字.下面是一些成语.请同学们在中间填上数学名词,使它们成为完整的成语:  相似文献   

7.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是把“清”字写成“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  相似文献   

8.
镶“有”字成语或类固定短语是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语言事实。它们有其独特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论文从表、里、值等多角度来考察“有”字成语,拟从该语言事实的构成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方面对嵌“有”字句成语或类固定短语进行认真考察、详尽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10.
“无所谓”和“没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它们意义相似, “无所谓”是不在乎,没什么关系。“没关系”是不要紧,不用顾虑。它们都是三字结构的动词性短语,有较浓的口语色彩,都能在是非选择句中出现。如:  相似文献   

11.
张丽珍 《语文知识》2004,(2):24-24,35
所谓“人体成语”,是指含有表示人体各部位名称及关于人的知、情、意、行的语素的成语。这些语素或具体或抽象地表达了与人体有关的意义,如“头”“手”“足”“体”“耳”“鼻”“喉”“口”“心”“肝”“肺”“命”“魂”“魄”“情”“爱”“欲”等。根据构成形式,“人体成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源于此,“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故而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考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13.
陈珊 《小学语文》2008,(1):109-110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除“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个板块之外,还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三个板块。它们分别涉及辨别形近字、积累成语和歇后语、了解成语故事等具体学习内容。看似零散,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具有内在联系。这三个板块以“成语”为核心。从“形近字”到“成语”,再到“歇后语”“成语故事”,体现了从字、词、句到篇的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所以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师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15.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其实,判定它们是否是成语并不难,只要从以下几点去考虑就可以了。首先,看它是否已约定俗成。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一种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固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思想不集中,常用一个成语“心不在焉”,与之意思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心不在马”,它们都有典故出处。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很多文章讨论成语“美轮美奂”,有人认为现在用“美轮美奂”表示“优美”的意思是一种误用,有人认为是产生新义了。这种旧词由于“误用”而产生新义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感同身受”“倾巢而出”“空穴来风”等。我们这里不讨论它的用法,而是要说说把“美轮美奂”误作“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的现象。从其历史来源看,历史上有“美奂美轮”,但没有“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的用法;现在的权威词典也只收录“美轮美奂”,如《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就只收录了“美轮美奂”,后两者明显是前者的误用。这种误用甚至出现在权威媒体上,《…  相似文献   

18.
“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经常运用。可是在口语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不”字的读音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注意到了吗?“不”的本调音读bù,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读本调音:1.单独念,或在词句末尾。如“不,我不。”“你去不?”“我偏不。”2.在阴平、阳平、上声和轻声字前,即在非去声前。如“不吃不喝”“不行”“不好”“不了(le)”。“不”在下列情况下,就变调了:1.“不”在去声前,变阳平bú。如“不对”“不在”“不唱”等。2.“不”夹在调语中间,则变轻声bu。如“干不干”“想不想”“听不见…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四字格”角度论述了成语的基本性质,梳理了其基本类型,并指出了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应注意一些细节,旨在规范“四字格”成语使用。  相似文献   

20.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