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8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这位蜚声国际影坛的导演,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2005年因《断背山》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最佳影片奖,他再次捧得"金狮"。但在这众多奖项的背后,却是李安数年来甘于寂寞,对电影事业的孜孜追求。从李安成长的经历来看,也许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成功有时就在于执著,而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许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2.
如果拿<色戒>电影和小说一比较,就发现李安的故事叙述得太过用力而显得密集,过于紧凑:而张爱玲的小说叙述和情感皆疏淡得不动声色,最动情处也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张爱玲深谙中国小说个中三昧的个人风格和李安西方式的电影语言考虑,以及文字表达和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让<色戒>出现了李安的"密"与张爱玲的"疏"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3.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李安电影最具研究价值。向宇副教授的《跨界的艺术:论李安电影》一书,对李安电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为当下李安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之友》2014,(4):I0001-I0001
李安,1954年10月23旦出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1971年从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毕业,后修读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并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95年凭借《理智与情感》轰动国际影坛,  相似文献   

5.
在赢得全球赞誉之后,导演李安成为了太平洋两岸第一位在影评界和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的华人导演。李安于1954年出生在台北,并于1975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随后他来到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后又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片。现年51岁的李安在年轻时就知道他注定要从事电影业,虽然当时他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我父亲是我高中的校长,那可是台湾最好的中学之一。”李安自己说,“但我的心思却不在书本上。我没能通过大学入学(付虹选译)考试,但被戏剧学院录取了。我一直喜欢看电影……显然,那是我惟一擅长的事了。”1985年,李安完成的学生作…  相似文献   

6.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7.
从很大程度上说,对中国元素的成功发掘构成了李安电影取得成功与走向世界的主要根源,并彰显了李安电影创作的独特性。李安电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化电影主题的开掘、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民族化电影表现技巧的运用。他的《卧虎藏龙》就突出地呈现了这些特点,也因此积累了成功的电影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 认识郭子强可不是一出白娘子与许仙西湖相会的佳篇,不过倒也能让人时时怀想,回味美妙-- 刚步入社会,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我便请陈嘉庆去"振鼎鸡"吃饭.说实在的,比起去"锦江饭店"是抠门了点,比起我天天吃盒饭,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谁让自己的老爸老妈只是下岗的外省人呢?我毕业后拼死拼活的才在一家杂志社找到工作,一个月就靠这点薪水生活了.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给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功,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造诣。本文通过对李安电影作品的跨文化特质进行解读,总结李安电影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以期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12.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8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这位蜚声国际影坛的导演。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2005年困《断背山》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最佳影片奖,他再次捧得“金狮”。但在这众多奖项的背后,却是李安数年来甘于寂寞,对电影事业的孜孜追求。从李安成长的经历来看,也许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成功有时就在于执著,而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许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3.
余意梦婷 《广西教育》2014,(47):132-133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西文化视阈,从李安电影的精神观念、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三个方面探讨李安电影的内在世界。  相似文献   

15.
台湾电影导演李安的电影在商业娱乐包装下延伸出较浓厚的文化蕴味,特别是其导演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期待.  相似文献   

16.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影是李安从男性视角对小说的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由李安编导的《饮食男女》是一部反映家庭伦理的通俗题材电影,它围绕着"饮食"和"男女"的聚散展开,展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秩序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实现新秩序的建构与文化的传承。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的解构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的隔膜与互融,试图寻求一种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方式。《饮食男女》正是他这种探寻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周国平 《留学生》2013,(4):27-27
李安再次获得小金人后,关于他太太林惠嘉的报道多起来。其实多年前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就已经清晰地描述了这位非常“酷”的李太太。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相似文献   

20.
正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01李安最初去好莱坞发展的时候遭遇了很大的挫折,曾蛰伏六年做"家庭煮夫",靠攻读博士的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在此期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