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2.
诚信修养是由“诚信”和“修养”两个词构成的复合体。“修养”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修”的本义是整治、提高;“养”的本义是培育、长养。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培养提高的意思。“诚信”又是由“诚”与“信”两个概念组成的。按照“诚”和“信”的关系,“诚”即“内诚于心”,指内心的诚实、真诚、不欺、不弄虚做假;“信”即“外信于人”,指信用、守信和信任;诚信即一种内心忠诚而取信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诚信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的一种个性品质。诚信品质体现为一种真实不欺、诚心诚意、信守诺言的态度和言行。  相似文献   

3.
“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的内涵有一个从宇宙本体到价值本体的演变;而“信”的内涵也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扩展,二者在道德评价处重叠成为道德概念。“诚”和“信”相连使用成为一个独立范畴,既指“诚”又指“信”,使传统“诚信”具有了较全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诚信,有学者这样解释:“心中想的和嘴上说的一致是诚,嘴上说的和行动一致是信。”简言之,“诚信”即“诚实”和“信用”。史有名鉴,古有名训,诚信乃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诚信”是各行各业的需要,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就更要讲诚信了。教育诚信是指教育行业的诚实守信,它虽然同经济领域诚信或其它行业诚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实质是一致的,即“以信立业”,要求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以信立教,以信育人。教育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也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中讲到,“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诚信,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忠诚老实、诚恳待人、真诚不欺、遵守诺言,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信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诚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以"诚"为主的内在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西方"诚信"注重运用契约与法制进行维护,建立了契约诚信,更注重的是"信"。诚与信紧密相关,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外化。诚信的心理结构包括诚信认知、诚信动机、诚信行为三个要素。学校诚信教育应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儿童、青少年的诚信认知,激发其诚信动机,塑造其诚信行为。  相似文献   

9.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此之谓诚信,其本义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诚信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将诚信建设置于道德建设中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言必信,诺必诚”,为诚信也。  相似文献   

12.
诚信机制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作为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诚信机制贯彻的源头。在德育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成为讲诚实、守信用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诚信的内涵“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声”。“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即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信”是“内诚”的外化。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  相似文献   

13.
“百行德为首”,厚德能载物,德高才能望重;人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学校是播撒文明、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实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及实践,做到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刚柔相济,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校风,才能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它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  相似文献   

15.
“百行德为首”,厚德能载物,德高才能望重;人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学校是播撤文明,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实行“依法治校”的前提下,要切实加强诚信教育及实践,做到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刚柔相济,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校风,才能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在于建立会计诚信体系。建立一个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会计诚信体系,有助于促进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盈着“诚”与“信”的闪光思想,这些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在于:诚信立人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内诚而外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然路径选择;诚信践行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盈着"诚"与"信"的闪光思想,这些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在于:诚信立人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内诚而外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然路径选择;诚信践行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诚信为本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立身的根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也是维系现代社会文明的思想工具。对一个人来说,丢掉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人格;丢掉了人格,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来说,丢掉了诚信,就动摇了本部门、本单位存在的基石,这个部门、这个单位将是短命的。何为诚,何为信?孟子说:“诚即  相似文献   

20.
诚信,即真诚待人,诚实守信。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的观念熏陶了我们几千年。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领域不守承诺、欺诈拐骗的不良现象屡屡发生,传统诚信道德遭到了挑战和冲击,严重侵蚀到家庭和校园,给未成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