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2.
崔永元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大家好 !“实话实说”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主持人小崔 (大家都这样称呼我 )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构建人生的支点” ,为此 ,我们特意邀请了大家熟悉的四位嘉宾来和我们一起参加讨论。他们是屈原、李白和鲁迅。掌声有请三位嘉宾。说起做人 ,我想起了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句话 :“人生本不是一方神圣或天生就带有了一职官位。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平坦的经历。”那么在我们每个人的“不平坦的经历”中 ,应该给自己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支点 ,才能把我们这个“人”支撑起来呢 ?我们先听听嘉宾的看法。屈 原 :长太息…  相似文献   

3.
李燕花 《学苑教育》2012,(21):77-77
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堪称经典,能让读者回味无穷、百读不厌,经得起时间考验。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十分丰富,学习鲁迅作品,有利于中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培养。但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提起鲁迅作品的解读和教学,大家普遍的认识就是,鲁迅的作品难教、难学。当前有几句流传很广...  相似文献   

4.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光有这种“苦”的精神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我现在就把我学习英语的方法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的疲惫氛围中,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宏伟的话题,我想起了鲁迅的一个说法“弄文学”。鲁迅所说“弄”并不单指研究,而以“弄”来形容文学研究这样一种工作,则是十分生动的。早有人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成就不宜作过高的估计,但这百年的文学特别适宜用来研究,它为我们“弄”来“弄”去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是早有人指出,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大体十年一变。有幸生活在世纪末的我们,则亲身感受到了文学形势的更为频繁的变化,从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好几“变”。考察一个个特定…  相似文献   

8.
“本期关注”今期刊发三篇文章,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鲁迅作品的教学处理问题,一个是课文解读如何掌握度的问题。鲁迅作品进出教材,现在成了社会热点,本刊是语文专业期刊,我们还是关心在现有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什么困难,该如何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张正平老师的文章,比较客观全面地探寻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值得大家参考。朱小闯老师的文章,认为造成现在对鲁迅作品的曲解,缘由在于对其作品的过度解读。文章延伸出一个问题:如何解读文学作品才是适合的度?这是一个难题。洪方煜老师的文章,主要是给大家一个讨论的样本:这样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是过度了呢,还是适合度呢?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立人为出发点去写作,但作品中所揭示的却是“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心不从相印。”这一点土讲,鲁迅作品中的揭示意义大于召唤,这和萨特的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观点“他人就是地狱”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作品在近半个世纪一直被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在文学界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能够从根本升华其阅读的能力。然而,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抱以情绪,抵触阅读学习等,认为鲁迅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从而使得鲁迅作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将难点作为突破点,作为整合解读鲁迅作品的新途径,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内涵,升华语文阅读。  相似文献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对读和写的辩证看法,说明了“读”对“写”是多么重要。大文学家鲁迅也对自己一生写作生涯作了经验总结:“文章应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实际上鲁迅先生在此指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注重阅读和读写结合,做到以下“三性”。一、认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1.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们讲一讲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与焦虑。我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炒一炒“冷饭”,是考虑到这个题目还是值得讨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会有些现实的启示。现在有些同学可能不太喜欢鲁迅,也并不真正了解鲁迅。这不奇怪,年龄较小,少阅历,理解鲁迅会有难度。而且鲁迅的作品和一般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鲁迅不是消闲的,平和的,优雅的,鲁迅是真实的,严峻的,鲁迅不适合作消遣,他总是激发思考,会让人痛苦,但也让人深刻而真实。鲁迅逝世几十年了,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鲁迅的。你可以不同意鲁迅的观点,或者不喜欢他,甚至还要批评他,但你不能回避他。鲁迅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始终在观照着我们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14.
有很多原因,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走近他,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就是原因之一。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感首先是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学者郜元宝说,鲁迅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月亮”的意象。我的一个业余读鲁迅的朋友说,鲁迅是一个不带麻药的医生。专家也好,读者也好,凡此种种评价,都在表明,鲁迅给人的基本感受是冷,是荒寒。  相似文献   

15.
季复兰:我们这个栏目叫“名人专访”,专访“名人,……王景山:且慢,我倒是有名有姓,可是一无名声,二无名气,三无名望,四无知名度,因此压根儿算不上名人。等你们开设“无名人专访”栏目时,再来找我吧。季:现在声明也晚了。反正我们已经来了,推三阻四就不好了。为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找一位鲁迅研究专家谈谈中学生学习鲁迅的问题,是我来的目的。就请开始好了!王:又要声明了,我不是鲁迅研究专家,我只是个鲁迅其文的爱好者,鲁迅其人的崇拜者。季:不要谦虚了。请讲吧!王:其实,作为曾经是中学学生、曾经是中学教师、又曾…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好这些课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鲁迅作品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教好鲁迅作品,教师非系统地学习有关鲁迅的知识不可,可是,目前又非常缺乏可供教师进修的书籍。现在,我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唐弢同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写的关于鲁迅的部分:“鲁迅——文化新军的旗手”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唐弢同志是鲁迅研究的著名专家。这本书反映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扼要地叙述了鲁迅一生的革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新课程理念已经走进我们普通课堂,在师生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解放,个人体验得到了深入.怎样让阅读更为自主,更加有效,让学生读出“本我”,读出“超我”呢?读了毕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颇受启发,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0.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