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正福 《海南教育》2014,(20):76-77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兴趣教学法作为音乐教学过程中有力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受到重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审美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用"显微镜"和"放大镜"加强学习引导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音乐天赋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显微镜"找学生学习音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描述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曾轶 《成才之路》2011,(20):54-55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拯待解决的实际。那在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4.
王志娴 《海南教育》2014,(16):75-75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感受与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一些现状表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大面积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氛围中,若想让音乐课堂"活"起来,教师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6.
孙英锋 《考试周刊》2011,(38):219-220
作为一名农村的音乐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音乐课堂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参与"这一环节使音乐课堂变得勃勃生机、兴趣盎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学生能增强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知识,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7.
任晓彬  陈小红 《考试周刊》2011,(79):232-23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8.
杨韶辉 《考试周刊》2011,(29):220-22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行)》颁布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广大音乐教师已经较好地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重视学生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效的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有效开展课堂音乐教学,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飞 《成才之路》2011,(18):79-7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在的音乐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的确是可喜的变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学生"伪主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教学的个性化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充满人性美和生活美的美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智慧,能够塑造学生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忽略利用欣赏教学实施美育,而是单纯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欣赏音乐,因而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催眠课"。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有效利用音乐欣赏课,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实例、音乐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渗透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教学的个性化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音乐教学中音乐性的理解、音乐教学中出现的的偏离行为、加强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有效策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索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六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在大的、全新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下,对音乐教育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从情感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发挥审美教育的潜在、渐变效应,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音乐教师教学道路上永远的指路明灯。笔者尝试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程设计,以"祖国颂歌"为题,来体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理解,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焦爱华 《成才之路》2010,(30):66-67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因此,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17.
李小柱 《考试周刊》2011,(25):230-230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它可以表现美、创造美,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以兴趣为指向完成音乐教学。鉴于此,本文对"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晓娟 《教师》2011,(4):27-27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表现魅力。在音乐教学中,要用一些"柯尔  相似文献   

19.
刘洋 《考试周刊》2012,(43):187-187
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一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呢?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1.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芦毅恒 《考试周刊》2012,(50):111-111
客观辩证地说,在学校教育中,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之间整合优化进行辅助教学并不是一件新颖特别的事,而这种音乐的渗透和运用也并非常用手段,只是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偶尔为之。而本文所说的"加大音乐引用力度",是指在日常教学中,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审美能力出发,把音乐有计划有安排地、主动而充分地渗透和运用于职高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既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改革创新行为,又是顺应新课程体育教学固有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