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 ,也不是单纯的“情感教育” ;它不仅仅是“文化教育” ,也不仅仅是“美感教育”。不可否认 ,语文的人文性包含前面所述诸种因素。但是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将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教育理论家杨东…  相似文献   

2.
加强未来教师的人文教育重构新世纪师范理科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人文教育”研究的深入,从哲学和教育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看.“人文精神”的内涵早已逸出了传统的认识范围,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而教育活动本质上就具有人文性。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而在基础教育中,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其课堂教学往往缺少人文精神,因此,必须加强高师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意在加强科学人文教育的师范理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为此,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运用“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工具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在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材的组合更加趋于科学化。师生可结合实…  相似文献   

4.
浅谈语文新课标下如何构建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生伤熊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杀同室学友,这些大学生做出惨无人道的事件令人震惊,令人深思。使人哀叹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低下,从而哀叹中国人文精神教育的丧失。当国人在讨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何在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件令人高兴、振奋的事。“人文性”与我们经常谈到的人文精神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与“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政教育根本任务具有很好的契合性。“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既是大学生成为“中国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视角,提出“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前者是知识的记忆性,后者是批判性思考性的一种思考态度与方法。“人文精神”是贯穿所有学科的,尤以医学教育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之重要。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具有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所谓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善“,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做”?人文就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等。《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是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语文课程标摧》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尽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但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体现和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大的解放,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强调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重视教育的人文性,而这种人文性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创造文明的环境、文明的学校和文明的教育过程中,才能使这种人文精神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体现,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15.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 ,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 ,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 ,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 ,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见,人文性是历史教育的本质属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而且它本身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误区,恢复历史教育“人文素质养成”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19.
时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属于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引来的探讨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然而,“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无限延伸,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由人文引申出的人文性、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入文关怀等词语,其意虽有相似之处,然而却各有指向,不尽相同。所谈论的内容范畴,是人文精神,再给个定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