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艺术普遍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死亡的出现是烘托气氛、引导剧情、埋下伏笔的主要手段,电影中死亡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出电影拍摄的质量,还体现了导演的死亡哲学意识。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对死亡的表现也越来越体现出思辨的倾向,在审美表现与哲学意识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本文从死亡即是回归自然、死亡是对生命的救赎、死亡是壮阔的归结、死亡是瑰美的重生四个角度,分析电影中死亡哲学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以一种被他称之为"宗教精神"的信仰来直面"生命盼偶然"和"苦难的无常",认为只有通过生命精彩过程的创造才能带来生命的超越和灵魂的救赎.他的宗教精神超越了佛教的虚无灭欲,超越了基督教中神对人的拯救,找到了用爱的力量来完成人类灵魂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长诗《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诗人以"荒原"的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现代西方社会,以贯穿全诗的再生意象揭示《荒原》的救赎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中,自然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然与女性一样,也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支配。艾略特不仅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观以体现自然之美,还通过探讨女性与自然受压制的处境来控诉男权社会的不公正,而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本文以其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男性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生态女性主义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先锋姿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后,关于余华转型之说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其退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表现。或许作品中“家”情怀的凸显亦是其向传统回归的一种表现,在暴力、死亡的背后,余华一直默默流露出“暖色”的温馨,“家”情怀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不仅使其语言带上了朴实自然的特征,而且表明了余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曹禺在《雷雨》中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观照了人类生活精神的多种焦虑,揭示人类生存的痛苦和困惑,也试图探究人类焦虑产生的根源及消解途径,体现了他对人类本性的深刻体悟,对人生意义停泊地的寻找。在关于人的存在和命运、沉沦与拯救思考中,既表现了经典剧作的人文主义光辉,也显示了曹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超越现实的美感精神。  相似文献   

7.
刘巍  郝丹 《职大学报》2012,(3):30-34,67
当代众多位女作家之中,北国精灵迟子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三次捧得鲁迅文学奖的她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关注着养育她的黑土地上每一处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萨满文化的影响,使她笔下的死亡总包裹着一种长久的隽永与温情,死亡画面的诗意呈现过滤掉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和丑陋,而这恰恰是眷恋乡土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亲人死亡后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行动哲学的形象体现,也是悲剧意识的深刻象征;是热烈的生命赞歌,也是悲凉的生命挽歌;是英雄人生的寓言,也是英雄命运的预言……但《老人与海》仍存在着可供继续开拓挖掘的意蕴空间。《老人与海》有着目所共睹的英雄主题——对人生的思考,但也有着较为隐性的自然主题——对自然的思考,这两大思考构成了海明威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关系的深层感悟。小说固然描写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但也描写了人在强大自然面前的失败命运,并暗示: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救赎之路——承认自己渺小,是人类的真正救赎,而作为这一主题的表现者,桑提亚哥形象其谦卑中的高傲固然让我们感动,但是桑氏形象高傲中的谦卑,也许更能让我们深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伦理学批评为方法,对《去吧,摩西》进行伦理学的解读,同时也解读福克纳的伦理思想。本文主要以伦理的分支——乱伦作为载体来反映南方社会是被诅咒的,而奴隶制以及私有财产制度是导致卡洛瑟斯的有意乱伦和洛斯的无意乱伦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家族和南方社会的毁灭。为了拯救南方,艾克做了徒劳的努力,而吉姆的孙女——一名黑人女性承担起救赎南方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测量方法对荷电细水雾空气净化技术的机理进行研究.将荷电细水雾空净技术的作用机制归纳为直接净化和间接净化.研究获得直接净化机制的作用效果与时间的关系,给出综合净化机制作用下的净化效果和自然沉降情况下污染物的衰减状况,得出各净化机制的单独作用效果.随着室内相对湿度的增加,直接净化机制的作用效果显著提高,而自然沉降的作用效果始终很小.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历史题材的电影,观赏价值多取决于对历史的理解,这部电影采用纪实的手法,真实的展现了中国1942年国难当头,各个阶层角色的生命面貌、立场和态度,多线索的叙事,使我们对于这段一直以来无法正视的历史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这段历史让我们去思考民族性,思考我们精神世界中所缺乏的要素。通过对中华民族一次苦难的温习,拯救后人对那些死难同胞本该予以的纪念和救赎。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在小说文本中倾注其对死亡的审视与思考:直面死亡,死是生命的恒常形态;奉献之死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关注自然死亡和生命的临终关怀;探索生命的终结和归宿形式,期翼人们超越死亡,把握生命。  相似文献   

14.
试析海德格尔技术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诗意拯救的思想反思了技术,是对技术及哲学问题深层的透视。他分析了技术时代无所不在的意义危机,并提出了解救的可能性。海氏的技术之思以其创见性、启示性为我们昭现了一片意义空间,为技术美学回归自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曾到西藏从军过的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面对随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对正在演变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扫描与探讨,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体现了悲悯的情怀与救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存在为运思目标,它标志着现代美学思想的完成并开启了后现代美学思潮,他也以其存在之思而完成了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他认为美本身就是存在的显现,存在之光嵌入物本身而成其为美。在现代社会,美本身是在诸神远去而上帝未来之际的一种拯救形式。美有其自身的世界也关涉及着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曾到西藏从军过的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面对随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欲望膨胀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后期小说中对正在演变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了扫描与探讨,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开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体现了悲悯的情怀与救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忠恕的核心内涵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儒家人性论纵有多种主张,但其逻辑旨归是一致的,即人性可塑,人性可向善。忠恕思想和儒家人性论的内在契合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契合和实质上的契合两个方面。其一,从形式上看,儒家忠恕思想以其内在的自然演绎的逻辑进路表征了人性可向善的信念;其二,儒家忠恕思想在实质上尊重了交往主体相互的欲求,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从根本上说,自然美和科学美二者皆为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审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或现象的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它是人化自然的产物。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内在规律美在科学理论上的反映,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上的对象化,人类精神自由的集中显现。自然美表现为一种感性的美,而科学美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下面我们就两种美的形态在自然界的不同审美表现作一分析。1.自然美与科学美分别对自然事物或现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审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形式美,科学美是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内容即内在规律的美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内容和…  相似文献   

20.
毛诗之学的主要贡献在经学 ,文学批评史对毛诗派的理论文献有自己的关注重心和解读立场。和先秦诗学相比 ,毛诗派诗学表现出明显的理论视野上的转换。由于毛诗派在转换理论视野时 ,对前在的知识缺乏自觉的批判意识 ,理论品格带有混沌驳杂的性质。但毛诗派正是以其理论的混沌驳杂性 ,在中国文学观念净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陈涉之启汉高”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