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经》之类的经典,自称大乘,贬传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两大派是中观派和瑜珈行派。中观派的鼻祖是龙树,瑜珈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大乘佛教是中国、日本佛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仔细地梳理了佛教的有关“牛喻” :在佛陀原始说法和部派三藏里 ,有极其丰富的“牛喻” ,这是佛陀和部派学者为了更好地教化大众而在说法时广泛采用的最重要的方便之一 ;其后的大乘佛教 ,虽然竭力抬高自己而贬斥原始和部派佛学为小乘 ,但是 ,大乘的“牛喻”大部分却来自小乘 ,实际上是对小乘“牛喻”的批判性继承 ;中国的禅宗 ,一向自称“教外别传” ,但是 ,其“牧牛喻”不仅来自大乘 ,而且与小乘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 ,作者指出 ,后来佛教学者把禅宗的“牧牛喻”的渊源指定在大乘 ,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时,从佛教中分化出来的小乘佛教(即南传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佛教教派。小乘佛教教义源于原创的经典教义,但在内容及教义阐释上,佛教的活动形式上都与大乘佛教有别。基本教义中将经典中的“四谛说”、“十二因缘说”、“三法印”等总括为“四真谛”、“八正道”的内容。与大乘佛教相比其教义更具有世俗的成份和唯物的哲学观。首先,小乘佛教在教义中并不把佛教宗教化,对释迦牟尼也没有神化,而是视为教祖、传教的老师。在教义中传述这位佛教始祖出生时并不把他提升为…  相似文献   

4.
丧葬方式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精神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曾存在于东南亚地区和现存于我国西藏地区的鸟葬就是对印度佛教大乘密宗思想的反映。后来由于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鸟葬失去了其存在的文化根基,遂逐渐消亡。西藏的鸟葬,则因藏传佛教地位的确立得以保存至今,并承载了更多本土内涵。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佛陀刨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  相似文献   

6.
鲁迅、柳宗元都有不同程度的佛学情结。鲁迅重小乘,轻大乘,为的是通过小乘教义以“立人”,改造国民性。柳宗元研究佛教的直接原因是逆境中追求精神寄托,最终目的是“统合儒释”、“以儒统佛”、“以佛援儒”,用以佐世。是崇高的使命感、责任心决定二位伟人成不了佛教徒,只能成为利用佛学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佛教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空"与"有"的辩证认识。有为法中讲的"空",其实是一种"有"。小乘佛教解"空",破除一切色等五蕴的"我"法,奔向"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达到究竟涅槃。大乘佛教解"空",除破除"我"法之外,把一切法完全破除,"人"、"法"二空俱破。大乘佛教认识的世界万物,与"空"不一不异。小乘佛教因"空"而"离",得自我解脱之道;大乘佛教因"空"而"中道"修行,圆满"不住"而善巧方便,自度度他。  相似文献   

8.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陈涛 《文教资料》2012,(16):34-35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在向北天竺传播的同时,已开始向中国汉地传播,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就是对这一史事的反映。但在于阗、龟兹为代表的西域地区,小乘佛教仍占据统治地位,使大乘佛教向汉地的传播表现为非接触传播的特殊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正是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12.
《文选与写作》第六册中因有《李龙眠画罗汉记》一文,所以在这里谈谈“罗汉”的来历。“罗汉”是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简称。罗汉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之说。李龙眠的画依据十八罗汉说而成。其实十八罗汉来源于十六罗汉。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六个弟子,是历史人物。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为修行的功夫不同,所以取得的成就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便叫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第。佛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窟、123窟立佛背光中绘满许多小化佛的现象,以及对龟兹地区发现的两处卢舍那图像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前者是小乘佛教法身思想在石窟内的表现,后者是公元8世纪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展现,其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传播。中国朝鲜族"僧舞"便是佛教文化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朝鲜族"僧舞"是从朝鲜半岛传入,而朝鲜半岛的"僧舞"便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因舞蹈与佛教文化的理念、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密不可分,文章通过阐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念区别进而阐述"僧舞"是吸收了大乘佛教里飞升极乐世界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僧舞"的艺术生机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民族性特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规定凡不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7.
论及中国佛教戏曲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不涉及到印度佛教与梵剧的影响。毋庸置疑,印度本土是佛教戏剧的策源地,而我国西域与敦煌则是佛教文化的中继站与积淀处。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宗教文化的更迭,于印度本土与我国西域(系指新疆),原形态的佛教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佛教文化集散地大致为太虚先生所言三处,即“现在能代表佛教唯有三处而已。三处之中,二处皆在中国,即本部与西藏,另一处即锡兰。”①三处之“本部”亦包括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之大成的敦煌佛教石窟群。印度华裔学者谭中先生认为中国敦煌石窟群是“大乘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慈悲利他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印度古代佛教中的这一思想准确的反映了佛教信徒对社会及他人的看法。“利他”的思想是在大乘佛教中提出来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上。慈悲利他思想对于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体”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指世界的最高存在或日终极存在,它是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起源和归宿。它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理解分成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心哌一样,印度大乘佛教的本体观,也大分为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民派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主客观对立,贯穿于大乘佛教史前、中、后三个时期,渗透在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和宗派中,使大乘佛教的义理显得极为矛盾复杂,只有理清它们在本体论上的归属有不同本体论的各自内涵,才可以读懂佛教经典并清理佛教的思想史。本文正是个人读佛经的一点醒悟,将它写出来发表,也是为了给初读佛典者提供了一个指路标号。全文中选几部重要经典来纺织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状,只是一种举例性的钩勒,意在简明易晓而已。  相似文献   

20.
密教是印度大乘佛教最后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经典系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来华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译出。该文介绍了上述三位高僧的生平、所译佛经及其主要译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