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庄子笔下的大木意象与<山海经>中的上古神木有着深刻的渊源.二者不但具有表层的外形上的共性,更有深层的内在可比性,诸如不死性,上达神界的共性等等.庄子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山海经>中众多的神木形象,从而使自己的大木意象具备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是"山海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山海经>图画传承链上的新火苗,为<五藏山经>上古山川名物考察采风图返真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逍遥是"无待"的逍遥。庄子逍遥哲学是理想的、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无目标的、无约束的、无待的精神之游,具有鲜明的理想性、幻想性、不可实现性,以"至人""神人""圣人"为最高人格旨归。庄子逍遥哲学的实现途径是渐进的,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战胜有待至无待,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方能至"无累""无患"。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的神祗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是以神的形象和神的故事为支撑的.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神话资料宝库”,《山海经》中活动着各种各样的神祗.可能是因为故事性与神话体系化的同步性,而中国神话的体系化过早地被神话历史化扼杀,或者是因为地理志的笔法缘故,神的故事得不到充分发展,神的形象便成为《山海经》的重要内容,而神的故事则是对神祗形象的补充.在神祗的形象中,先民积累着对外物的认知,储存着对外物的种种体验和解释.神话源于信仰,而信仰又是经验的产物,因而神祗的形象反映了远古  相似文献   

7.
以<说文解字>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和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解字>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傩堂的神灵体系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地区傩堂神祗没有严密的体系,神祗之间基本上互不隶属.按照神祗在傩祭活动中的功能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傩神、证明神、传导神、护坛神、先导神、戏神共六个大类.  相似文献   

9.
平逢山是《山海经》所记的中央第六列山系的最东端一山,位居洛水与谷水之间的夹峙地域;今洛阳市西部的秦阳岭与《山海经》第六列山系的地理位置吻合,故秦阳岭即《山海经》之第六列山系,秦阳岭东端的周山即上古之平逢山。《山海经》言平逢山居住着一个以"骄虫"为图腾神的人群,该人群即黄帝母族有虫乔氏族;周山一带考古所见的"王湾一期文化"遗存,当与黄帝母族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一书中的英雄神形象,都功高盖世,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特征.女性多为半人半兽的人兽合体,且兽性特征突出.男性英雄神,虽然还有半人半兽的人兽合体神形象,但人性的特征较突出,甚至强调人性和神性的统一,出现了神性和人性共处一体的英雄神形象.由于《山海经》神话构象方面表现出的高度整一性,使得神话英雄形象在性格方面缺少变化,具有平面化、扁平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按照“典雅“说的规定意义,对古代典籍的学习是文艺创作的“根柢“,是联系古今的纽带,创作者必须通过“模经“、“积学“,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纳其精粹,从而才能进入“典雅之懿“,即在审美创构活动中进入“典雅“之境。可以说,正是这种重视历史文化积累的美学精神,形成了中国美学雅俗论中的“典雅“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的众多神仙戏剧,往往选择东海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表现重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东海情结",这既源于上古两大神话系统的演变、古人蒙昧的地理认识和传统的方位观念等原因所造成的东海的特殊地位,更来自于"东海"给予人们情感与心理需要的满足,其中,主要是满足了人们的升仙梦、富贵温柔梦和英雄梦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考察“魂”与“魄”及其相关的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用法,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魂”与“魄’’作为对义词而决不混用,李白对“魂”与“魄”的使用既严格遵循上古汉语的用法,又体现出他的道教信仰,由此诠释了道家用“精魄”一词表达构成生命物质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南土话中“精、清、知、彻、庄、初、章、昌、泥”等声母中广泛存在t、th的读音,这些声母读t、th在湘南土话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有的属存古性质,有的却是后起音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爱情始终是小说《江山》不可或缺的叙述内容,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伴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成为人物矛盾冲突的生命力与价值意义所在,为小说的革命叙事服务。小说从头至终结,爱情蕴育了文本强大的生命精神和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山海经>产生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本文主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先秦社会发展演变入手,探讨<山海经>各部分的特点,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其中<五藏山经>所记诸神多是比较古老的原始自然神,而<海荒经>中所记诸神,多是战国中后期由方士把历史人物神话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