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万正发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77-78,87
翻译是一种源于原文,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与者的交际过程。译文是译者与众多社会因素协商谈判的结果。翻译行为中,译者和委托人的不同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翻译活动和译文的评价,译者与委托人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各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沟通,实现职业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文书及其翻译为语料,旨在研究置身于法律文书这一特殊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受到译者自身能力的限制,进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译者自身的生存。法律文书翻译是发生在法律制裁者、译者和法律适用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译者处于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和翻译文本的生存。因此,法律文书翻译中的译者既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又要打破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为译者和译本获得适者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理解、分析和评价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选取许渊冲、阿瑟·韦利以及詹姆斯·理雅各三位译者的《蒹葭》译文作为分析材料,从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探讨不同译文之异同,从而助力中国诗歌的翻译质量提升和中国诗词文化“走出去”。此外,本翻译研究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增强译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 ,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 ,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 ,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杨亚昆 《现代语文》2014,(2):155-157
景区标识翻译属于翻译行为的一种。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除进行文本转换外,还需要进行诸如与翻译发起人就翻译纲要进行协商等多项活动。其实质是以非汉语为母语的外国游客为主要的接受者,以为其提供旅游基本信息为直接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景区标识翻译过程中,除译者这一最活跃因子外,翻译行为发起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收者和环境条件等都将影响到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占赢 《英语辅导》2010,(4):172-175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译者、文本、接受者及接受环境都会影响译文作品的质量。本文从翻译过程入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社会建构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职业化译者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比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异同, 本文试图构建符合新时期译者能力培养要求的优选模式。文章认为, 职业化译者既要具备翻译实践能力, 又要具备职场应对能力; 高层次职业化译者能力的培养需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为主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参与真实或模拟环境下的翻译项目,可提升其翻译能力和职场能力,最终成为能适应市场、 符合国家文化“走出去” 战略实施要求的合格译者。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这为科技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关联原则,译者在从事科技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译者首先通过各种交际线索找到原语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推理目标语受体的认知环境,选择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译法,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科技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 应用型、 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 因此, 翻译( 笔译) 教学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译者能力为中心,打造复合型翻译专才。本文以译者能力构成要素为框架, 根据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模式: 即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翻译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开办以训练翻译技巧为中心的翻译工作坊,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 开发以项目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PACTE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被某些译学研究者称为迄今为止最为系统、最为复杂的一个可视化模型。然而,通过对能力概念和习得规律的思考,笔者认为PACTE对翻译能力的概念仍存在逻辑上的模糊,因此对译者能力习得过程的分析不尽合理,次能力模式研究方法也有弊端。文章从能力概念分析入手,重新审视翻译能力模式的构成,认为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的素质,是一种从低级能力到高级能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与写作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基本要求。写作能力是翻译的基础。事实上,翻译是对原作进行又一次写作的过程。无论是原作还是译作,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为读者认可、接受。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中文功底差,缺乏写作能力,即使是外文理解能力强,也是很难完成翻译任务的。本文从分析翻译与写作能力关系入手,探讨如何提高翻译中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能力,以期对翻译实践活动有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基于"合法边缘性参与"视角提升翻译新手翻译能力的策略是:组建虚拟实践共同体、创建翻译工作坊、促进人际性支持服务以形成共同价值规范。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表明,翻译能力并非是由教师灌输给翻译新手,而是隐含于与教师、专家、同伴以及情境产生互动的虚拟实践共同体中。翻译新手在翻译实践的相互协作中不断反思、重新认识自我、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努力把隐形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翻译能力,最终实现翻译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张桥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4-117,124
在翻译主体研究中,译者往往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本文以翻译理论演变为线索,分析了在原语和译语两种背景下译者的主体状况,从翻译的定义以及阐释学的角度对主体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翻译主体应该是包含了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一种复杂群体的主体系统,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