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刊专稿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纪宝成,张宇(11,5)恩格斯晚年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取向顾海良(12,5)教学与研究论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法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欧阳谦(1,6)“看不见的现象”暨“没有宗教的宗教”———再读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们》尚杰(1,13)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梅洛-庞蒂杨大春(1,19)哲学的神圣与世俗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杨楹(6,21)神圣与世俗二重变奏中的西方哲学彭立群(6,27)神圣世俗观与现代中国哲学构型蒋海怒(6,31)阿奎那自然法…  相似文献   

2.
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5,1(6):21-26
神圣与世俗是现实生活的二重品质。马克思哲学以反观、规范、引导现实生活为其理论旨趣,由此,神圣性与世俗性关系的辩证解决使马克思哲学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生成了新型的哲学样态,形成了独特的思维逻辑;同时构成解读马克思哲学,揭示其深层文化本质、哲学特质的重要路径。文章强调追寻神圣是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蕴;而神圣与世俗的关系也是当下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从而审视、检讨“我们的”生活的重要视窗与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现代大哲张东荪与张岱年受西方现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启发,先后建立了以层次论为核心的宇宙论哲学,这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宇宙层次论思想的两个主要典型.在认识论与宇宙论的关系、宇宙层次论的具体内涵及各自的理论特色上,二者既有相近之处,更有根本的不同.张东荪与张岱年的宇宙层次论思想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新建构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乐”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论题.《庄子》是历史上对这个主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最早的思想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庄子》论“乐”的伦理学内涵,诠释其理论层级,说明《庄子》以世俗之乐谈处世伦理,以自然之乐说生命伦理,以得天之乐论体道伦理,达成了其思路完整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乐”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即中国哲学在整体结构上具有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三者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张岱年还探讨了中国哲学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全球伦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 ,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1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 ,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 ,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 ,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整体构架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 :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2 有的学者从中西教育哲学比较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 :重世俗而…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庄子是中国人生论美学的源头,明道经世的崇高追求与独善的信念相辅相成,构成儒家人生论美学基本精神。庄子将哲学反思和审美超越结合起来,从个体心灵入手,引导人们反思和批判世俗价值观念。儒道在培育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异曲同工。梁启超、王国维以西学为参照,继承儒家的明道经世传统与道家生命安顿、审美超越的精神,从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视角反思与批判封建思维和观念,成为现代人生论美学的直接源头。当代人生论美学的宗旨是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或审美的方式展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反思、批判和重建,进行自我精神调节,传播正确、进步的观念与思维,推广明道经世的崇高追求或独善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解读西方哲学的一个维度。神圣性对应着“一”、“不变”、“无限”、“不朽”,世俗性对应着“多”、“变”、“有限”、“朽坏”。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三类关系的视角,整个西方哲学呈现出一个神圣性不断增强,又从神圣走向世俗,继而在世俗中逐渐迷失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约翰·邓恩和埃德蒙·斯宾塞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上都别具匠心,独具魅力,有着很深的造诣.两位诗人以迥异的创作手法,深刻地诠释了文艺复兴时期世俗与神圣相和谐的神学美学思想,巧妙地将世俗的意象融入神圣的理念,实现由人性向神性的提升,并分享上帝的恩典.  相似文献   

11.
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从神圣世界解放出来,逐渐在尘世的世俗世界占据位置,成为现代哲学中一个永不消退的游荡的幽灵。但是,在现代性社会中,主体被异化,主体已经变得犹如“空心人”,令人不安的背离与可怕的自然灾难使主体变得焦虑。哲学家们不知疲倦地重构主体性,齐泽克当然也不放过这个任务。齐泽克从分裂主体入手,嫁接拉康精神分析学,缝合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在意识形态的存在论层面作出当代回响。但是,这种拜物教式的主体重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重塑主体。  相似文献   

12.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pedagogical beliefs of teachers of “sacred” school subjects, curricular topics that the school community deems culturally valued, unassailable and inviolate. Two hundred and fifty-five teachers of girls only who taught sacred or secular subjects in Jewish modern religious high schools responded to questionnaires focusing on the discipline, on students and their learning and on the teacher role and 15 were interviewed. Results reflected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eachers of sacred and secular subjects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 some internal and some external to the underlying discipline. Variation among different sacred subjects was contingent mainly on extern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3.
冯强  梁峰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4):67-74,128
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同时提供了未来和过去两个时间取向。从两种不同的时间意识来观察,《受活》的时间经验是分裂性的。从伊利亚德关于神圣时间乃其他时间结构之原型的论述出发,从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三个角度对《受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神圣时间作为其他时间结构的原型,在社会历史结构中的逐步扩散以及最终狂欢式的蔓延;神圣、世俗与世俗的仿真只是想呈现出历史地貌中的某种真实状态,它们之间并不构成截然的对立;它们共同分享了我们这样一个暧昧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在现代,一些人认为人活着的根本价值只是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感性满足,人们的生存心态具有显著的现代特征,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的生存心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情调和民族意味的视觉符号,它的构成形式和传达方式有着特定的规则。这些编码规则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浪漫与现实、含蓄与直白、神圣与世俗、简约与繁复、程式化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变命运"作为一种现代话语实践,暗藏着对平民阶层读书人心性品质的刻板印象:一个是读书目的往往出于实用性、功利性考量(功利目光),一个是读书方法倾向于刻苦耐劳、听话顺从的去魅力化路径(平庸目光)。本研究通过口述史的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泰县鲍村X家族三个时期的教育生活史。研究发现:传统农耕时期,乡村民众除了养成一套基于生计、逃离苦役的实用性态度之外,还有对于读书、认字作为一种天道的道德敬畏,对教师作为天职的心灵托付,对学习乃"个人生成"的顺其自然的宿命观。在集体化时代,随着劳动价值的分化,读书、文字、教师的神圣性价值跌落了,50-60后族人对读书的实用性态度增强,并逐渐对独生子女一代产生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强期待,尤其是编制期待与特权向往。在市场化时期,高学业竞争压力造就了70-80后的苦修性情,但他们在武侠、言情小说等闲书中保留了读书的纯粹面向,并孕育了具有反学校文化性质的"青春文学"。最终帮助平民子弟走出底层、实现突破的,并非"改变命运"的紧迫与功利,而是他们始终在世俗生活中保持了读书之"学以为己"与"成而为人"的纯粹精神与功德意识,体现了平民阶层读书人学习与成长内在的神圣性面向、能动的个体力量、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以及命运走向的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是生命中的固有矛盾,也是人生哲学之大题。古代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以其知、情、言、行昭示着对生与死的诠释。他的神圣之死引发了后人对生与死的不尽思考,激励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