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承恩绝对不是《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 ;“美猴王”的出处在于《易经·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 ,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 ,美之至也”中的“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什么造反英雄 ,而是人类心灵最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的文化原型是道教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八十一章五言绝句《还源篇》 ;《西游记》的主题不是讽刺与幽默 ,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全真道三教合一、性命双修的教义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 ,而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文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于5月8日至10日在运城高专召开,经过与会专家学者三天的认真讨论和周密策划,达到了预期目的,在诚挚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会议围绕运城高专青年学者李安纲教授在《西游记》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提出的问题:吴承恩不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宋代内丹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成功的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其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其结构则与《易》学密切相关。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出自《易经》。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没看过佛经",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安纲是我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年仅37岁,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十载潜心研究《西游记》,成果卓著。本文全面扼要地综述了其成果精萃: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81章五言绝句是81难的原型。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的主题是道教描述的人类心路历程。其中的佛教经典和佛教人物都是道教化了的,《西游记》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从道教著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道教常用的符籙、测字方法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二000年十月十日至十四日,第三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西运城高专召开。来自北京、辽宁、河南、湖北、江苏等十五个省市的近六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多年来,在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较为薄弱。九十年代以来,青年学者、山西运城高专中文系李安纲教授相继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与多部专著,提出了“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道教经典《性命圭旨》是小说的原型,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全真道教义等新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掀起了一股《…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教中的改革派,全真道提倡精神超越、性命双修、真功真行等,相比传统道教所主张的肉体成仙、外丹修炼等多有不同。王重阳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解读《重阳立教十五论》,考察其中全真道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方式,发掘全真道思想中的"当代理念",可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游记》研究发轫于“五四”初期,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大师筚路蓝缕,奋力开拓,除了论定《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作者为吴承恩,还对作品本事的历史渊源、人物原型、思想与艺术特征、八十一难的历史依据以及其中的文化象征内涵作了全面考评,有力地推动了《西游记》研究汇入现代学术的进程。不过,其时文献资料相对薄弱,历代文本搜罗未全,故而研究亦很难深入,且难免存在一些疏漏错失。正如鲁迅当年感  相似文献   

11.
《海外英语》2005,(11):12-13
孩子的世界充满奇幻,五彩缤纷。未进入成人复杂灰暗世界的他们可以尽情地在想象中飞翔;虽然他们年幼,却有着成人般坚强的心。或许他们的执著就源自心中对那一片永远的Wonderland的追求吧……FINDING NEVERLAND 寻找梦幻岛本片介绍了儿童读物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一段浪漫经历。詹姆斯·巴里是一个居住在伦敦的作家,日复一日的平实生活让他找不到创作的灵感。每天他都会路过肯新顿公园两次,都会看见一群孩子不厌其烦地在草地七追逐玩耍,有一天公园中发生的一幕让他停下了脚步,用心观察这里发生的一切。后来他也加入了这群孩子中。在与孩子们忘我的玩耍中,巴里了解到他们是一群没有父亲的孩子,其中最特别的孩子叫彼得。几个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感染了巴里,他更以此为灵感创造了之后家喻户晓的人  相似文献   

12.
印度之旅     
I do not think that my husband and I see each other asthe world does.Sometimes he absently takes my handacross the dinner table and when I look down,I amstartled by the contrast in our skin colors.I do not see usas contrasting people,just unique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将"字句进行穷尽式搜集,对其种类、主要动词及附加成分进行分析,考察"将"字句在明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作为中国一部完整的神话小说,有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本文即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中“乐园”这一神话原型意象,并重点以《圣经》中的“乐园”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孙悟空的“得乐园”、“失乐园”、“复乐园”这一神话模式。以发现一些新东西来加深对这一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朝圣Ⅱ     
心情复杂的Sabrina和同样孤单的Lily一起坐火车去西藏,想在那圣洁的地方好好净化一下心灵。孰料竟阴差阳错地碰到了Paul。Lily把Sabrina怀孕的事情告诉了Paul,惊慌失措的Sabrina从布达拉宫的阶梯上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原文My fellows in Wuhan invited me there to enjoy a happy National Day and I could not agree more. It proved a glorious journey:a three-hour bus ride,a train to Wuchang station,I could not wait to visit the spots and my friends.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选取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音乐以及自己的偶像布兰妮.使自己有话可说,行文比较流畅。文章阐述了自己的爱好及梦想,并通过布兰妮在一场音乐会上说的话激励自己和读者——never ever lose your passion to dream!用词老练;隹确.语句形象地道,可读性较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西藏朝圣Ⅰ     
Sabrina在和Elena讨论音频节目的时候突然身体不适,Elena觉得这是她工作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于是,Elena带Sabrina去餐厅吃饭,但席间Sabrina却难以下咽甚至跑到洗手间呕吐,Elena担心地访问Sabrina最近的饮食起居习惯后,判断Sabrina怀孕了……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有440处用到俗语。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绘景状情,塑造人物,记录了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的心路历程,使全书的神话色彩淡出,凸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后人以这些富有活力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创作出诸多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