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海敏 《科教文汇》2013,(20):163-164,179
一直以来,一提起写作,老师感到头痛,学生感到害怕,习作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自己无话可说,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就会一味地抄袭;或者绞尽脑汁胡编乱造,用自己的嘴巴说的却是别人的思想。其实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观察生活,寻找美,发现美,积累习作素材;得到美,表达美,点燃习作激情;热爱美,赞美美,激发习作欲望。  相似文献   

2.
李芳 《知识窗》2012,(1X):14-15
让习作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教学,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习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而教好学生习作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作者认为,习作就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该文结合小学生习作的现状,提出在习作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个性表达;(2)体验生活,积累个性素材;(3)合理创新,进行想象训练。  相似文献   

4.
黄昌富 《科教文汇》2014,(23):190-191
习作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实的、独特的感悟。要依据习作主题有意识地开展体验活动,组织交流体验收获,并指导学生通过习作评改提升体验感悟。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情真意切、富有童真童趣的习作。  相似文献   

5.
杨静 《科教文汇》2008,(35):143-143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在经历了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练习后,开始了由"口头表达"为主向"书面表达"为主的过渡,这是一个转折点,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习作基础,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呢?这几年,我把一些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以段的训练为主,为高年级习作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中年级的学生写作文时却经常无话可写:要么寥寥几笔,没有新意;要么把教师指导的范文复述一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丝毫没有自己的个性,更谈不上乐于书面表达。  相似文献   

7.
提起作文,不少学生一听就害怕,许多教师也很头痛。反思作文教学,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当然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作文起步的教学。因此只有扎实进行作文起步教学,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邓丽 《知识窗》2011,(4X):44-45
<正>新课程理念给我们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校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把"运用双向转换导引教学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课题直接从"意识——表达"这个角度出发,针对影响学生习作最重要的"意识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相对全面的、立体化的导引,以便学生建立真实、独立的习作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作文教学的策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一、回归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写作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无论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自写作"、"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雷春鸣 《科教文汇》2014,(5):132-1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作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成为生活习作素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本文笔者试图从让学生参与体验校园生活、留心关注社会活动、观察体悟家庭生活三方面粗浅地谈谈如何挖掘学生生活习作资源,拓展小学语文课程空间,达成生活素材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雷春鸣 《科教文汇》2014,(15):132-1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作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成为生活习作素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本文笔者试图从让学生参与体验校园生活、留心关注社会活动、观察体悟家庭生活三方面粗浅地谈谈如何挖掘学生生活习作资源,拓展小学语文课程空间,达成生活素材与习作教学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练新群 《知识窗》2022,(2):120-122
在写话与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写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心中播下嫩芽,让学生有所积累,厚积薄发,在写话与习作中快乐表达,提升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罗良豪 《科教文汇》2009,(2):134-134
该文针对老师“精批细改”学生的习作,学生习作水平仍未有明显提高的问题,从激发兴趣、明确要求、掌握方法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修改自己的习作,从而有效地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马秀荣 《科学中国人》2014,(8S):196-196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在高考试卷中占有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且题目设置趋于开放式。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并根据学生习作的收集和对比,从书面表达的遣词、造句、谋篇等方面,帮助学生运用所掌握非谓语动词,写好高考英语作文,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习作课,与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可以充分地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正>习作难,就是说教师教学习作时感到困难,怎么教,无章可循,感觉不如阅读教学轻松一些;难习作,是指学生写习作感到难写,没的可写,无从下笔,假话连篇,做不到习作要求的真情实感,缺少生活体验。一、新课标下的习作要求1.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的可写,有感而发。习作类型的编排上记实习作占较大的比重。例如,写自己尊敬、佩服的一个人,写自己的一项本领,记一件后悔的事。这样的编排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引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关注写作中的表达形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焕发生命的光彩和理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强调习作的个性化,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比如第三学段提出的"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一条要求中的"独特感受"即鼓励学生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也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摒弃那种酸文假情的应试作文,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灵性的飞扬。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要实现《课标》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习作的精彩,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让作文教学融于生活,激发兴趣;创设情景,调动兴趣;丰富阅读,积累兴趣;评价激励,挖掘兴趣。  相似文献   

20.
作文贵在真情实感,它是小学生习作充满活力的原因。情感真实,表达才会情真意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真情实感从小学习作看包含着这样几个意见:1.真实的内容。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2.真实的感受。写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而不是套出来,移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