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洛姆认为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积极的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积极的自由就是指自发的做事,消极的自由指的是解脱什么的束缚。弗洛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人类既追求自由又想摆脱自由的矛盾心理,以此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及现代人的心理空虚,这些对现实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少数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了区分。虽然他们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上与伯林的阐释基本相同,但对二者的态度与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截然有别。张申府与吴恩裕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为偏爱积极自由。张佛泉把自由分为两个指称,他虽然极力抨击积极自由,但也认为第一指称下的自由与第二指称下的自由并不冲突,二者毋宁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达到积极自由的真正的途径,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通过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将人和自然、和社会并和他自己在更高层次上的重新联结。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了著名的自由理论,他认为自由具有两种含义,即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在庄子的思想中同样具有这两种不同的自由。从社会现实层面上看,庄子将"人间世"视为一个充满了苦痛和无奈的地方,所以他只好逃离现实,把期望寄托于理想之中,幻化出一个自由的理想世界,追求一种没有世俗羁绊和利害关系的自由的人生。这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自由理念,完全脱离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自由观;但是从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看,他把精神自由转换为一种审美自由,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伯林揭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以一元论哲学和多元论哲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由此必然导致积极自由比消极自由更容易被滥用。因此,伯林对积极自由的批判和对消极自由的捍卫不仅表达了一种政治领域的态度,而且深层地蕴涵了一种哲学立场,即批判和反对那种具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元论哲学,而坚持一种多元论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以赛亚·伯林对自由的阐释成为当代西方政治自由的主流的解释,通过把自由划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并对二者的历史进行考察后,他极力推崇消极自由。然而消极自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引起很多的批评与争议。  相似文献   

7.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是伯林对于政治哲学的主要贡献.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与伯林的分歧集中表现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驳斥了自由主义的论证,批评消极自由的观点依赖一种无思想的拜物教.他揭示了一个错觉: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对自由没有任何重大约束的社会.而贫穷意味着自由本身的缺乏,而非仅仅意味着自由的手段缺乏.在批判伯林的过程中,柯亨提出了一种从自由到平等,从作为"主义"的自由到平等地获得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英国思想家伯林把"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并且这一定义被广为接受.斯金纳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并且通过对思想史的"知识考古"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只有在共和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由和保有自由.这样,斯金纳就打破了人的"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联结的"消极自由"观,希望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结合中来保有我们的自由,避免受到强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从微观的人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结构入手,提出在现代社会作用机制下,发生着人自身、人的劳动、社会关系的异化。异化产生了消极自由,这种消极自由反过来又加深了这种异化关系。要想超越异化,实现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到积极自由的现实诉求,需要通过在保有自我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最终实现个人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40-46
以赛亚·伯林明确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其贡献在于厘清了两者对于自由本身的作用。消极自由要求保障最低限度的自由领域,积极自由的自我实现则外拓自由领域;前者一味退守将扼杀自身,后者一味外拓将丧失自由本身。两种自由虽然都存在正反两面的意义,但自由的最终获取恰恰是基于两者的相互依存,而其中消极自由作为屏障,从中导出的自由选择更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指出由于自发性的个体化进程不得不受制于社会条件的原因,造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差距,人们为了逃避这种消极自由带来的负担,宁愿失去自由也要获得安全和生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逃避自由的心理,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最终造成极权主义和不健全的社会的后果,弗洛姆试图通过找到一种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以消除现代社会弊病。弗洛姆所谓的逃避自由是现代性的一种突出表现,目前,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批判性思考,对追寻超越这种现代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仍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心沸腾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虽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令人烦闷,但消极、盲目地陷入无意识的生活更加可怕,这些人会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被他人或社会变革推搡着往前走,而不能自己掌舵。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不想给自己压力和束缚,无意识的生活意味着自由。伯林在《自由论》中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个概念,两者虽同属于自由的范畴,但"积极自由"只取决于自我,被理性或自我意识推动。  相似文献   

13.
朱欣 《政治思想史》2019,(2):154-174
柏克在伯林的自由分类中占有一个模糊的位置,如何看待柏克在现代自由主义中的位置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批评,柏克阐述了其独特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以财产权为线索,它超出了伯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二元对立,引进了一种与财产权和历史变化相关的新自由,它表明就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而言,个体具有“穿透性”和“封闭性”的双重面向。柏克的分析揭示出伯林的方案难以有效地对抗现代政治的根本困难。  相似文献   

14.
论自由概念(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与实行自我意志的障碍之消除,并不完全相同:自由仅仅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内在障碍之消除,并不是自由,而是利用自由的能力或条件。柏林与格林都误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当作积极自由,而将自由本身当作消极自由。只不过,格林是直接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叫作积极自由;而伯林虽然反对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与自由本身等同起来,但是,由于他误将理智支配感情当作自由,因而也就间接地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亦即实行自己意志的自身内在的感情障碍之消除———叫作积极自由罢了。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与实行自我意志的障碍之消除,并不完全相同:自由仅仅是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之外的外在障碍之消除;实行自我意志的自身内在障碍之消除,并不是自由,而是利用自由的能力或条件。柏林与格林都误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当作积极自由,而将自由本身当作消极自由。只不过,格林是直接将利用自由的能力叫作积极自由;而伯林虽然反对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与自由本身等同起来,但是,由于他误将理智支配感情当作自由,因而也就间接地将利用自由的能力———亦即实行自己意志的自身内在的感情障碍之消除———叫作积极自由罢了。  相似文献   

16.
伯林划分的两种自由概念是没有根据的.其学说内部也是歧义层出,消极自由并不优于积极自由,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自由,割裂两者无助于认识真正自由.这都是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看待自由问题,所以排斥理性和自由的关系.而不追求自由背后的超验价值,自由也是没有价值内涵的,也只是停留在最低级的形式中.康德的自律即自由使自由有了道德价值,凸显人类的尊严,虽然不太关心现实后果,但是大大拓宽对自由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糅合与发展。自由理论是弗洛姆研究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成果。弗洛姆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悖论性,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日益孤独,由此导致了“逃避自由”与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为了改变自由被异化的现实,弗洛姆倡导“积极自由”,呼唤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他的自由观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中的生成性、自发性和生产性。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社会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既向往、追求自由,又难以忍受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孤独,转而想方设法地逃避自由。但是,逃避自由不是现代人摆脱困境的出路,实现积极的自由才是避免孤独的最佳方式,而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是获得这种积极自由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佩迪特是西方共和主义复兴中的关键性人物.他的无支配自由观是其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这种自由观试图超越伯林的消极或积极自由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佩迪特还提出了论辩式民主等一系列共和主义的制度设计.虽然他的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他的理论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