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通俗化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引领着现代文学时代风尚与精神动向。钱钟书本着文学审美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独特性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异议,强调文学的高雅化追求。如此文学主张可以窥探中外文学与文化对钱钟书的影响痕迹。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刊文化事业的兴盛为现代作家从事编辑职业提供了可能,编辑职业既是现代作家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呈现他们自身文学主张、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的一种渠道。作家兼任编辑,对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而且对自身创作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这样一种互动关系,使得现代文学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反映时代的声音,既坚持传统,又寻求突破,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现代性的步伐。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从传统到现代的问题,而中国现代文学要做到的就是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文学史、思想史、文学审美功能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强调了本课程在通识教育中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审美批评论对文学的审美形式作出了多方面的探讨,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现代文学的艺术性,是现代文学和现代文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其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又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不追求"为人生"的文学。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他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要求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典论.论文》作为魏晋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注重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发现,使文学回归对自身审美的追求,使美从道德的光环下解脱出来,开始踏上寻求自身美学特质的征程,也因此开掘出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典论·论文》作为魏晋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注重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发现,使文学回归对自身审美的追求,使美从道德的光环下解脱出来,开始踏上寻求自身美学特质的征程,也因此开掘出了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它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它自身的现代性。它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现代思想去理解认识文学,以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评价现实与历史生活,以新的审美理想去引导文学的发展,以新的形式去表现对象,因而现代文学的成就也就具有了新的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现代文学终于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位置。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从与文学的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关系的确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文学都无法回避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任何文学离开了人民,都将使文学的生命之光黯然失色;任何文学理想都不同程度地要反映出与群众的关系,只不过有的明确直接,有的不明  相似文献   

15.
纽约学派以其坚守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批评事业,形成了一个与美国新批评派并存的批评家集群.他们看重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他们从美国文学传统与文学个性的关系以及文学复兴与文化复兴、美国精神的关系入手,对美国现代文学和社会自身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认同并输入俄国近代文学之现象与动因,一直被中国学界关注与探讨,但研究的注意力更多投放到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文学"对话"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文章力图从审美艺术角度观照中国现代文学与俄国近代文学的关系,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五四"时期的文学对俄国近代文学艺术价值的认同与融合,阐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以审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俄国文学艺术价值开发之现象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出版是现代文学的摇篮,现代出版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不仅孕育了现代文学,反过来,又借助现代文学而获得了自身更大更快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现代文学的生存手段,还对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反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出版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转型"主要出现了两次.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层面,摆脱玄言的藩篱,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成为我国诗歌美学转型期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多媒体手段在高校课堂教学的普及有其合理性与有限性,在以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教育为目标的文学类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学知觉能力、想象能力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学类课程的多媒体应用中,我们应该防止工具理性主义,重视和强调文学类课程的文学审美教育和人文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面对时代转型,大学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也面临如何改革的问题,全文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论述:课上培养学生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课下要求学生在文学阅读和文学活动中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强化写作训练.以此来实现现代文学教学的目标以及适应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