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始终颂扬的美德。随着法律界新规定的确立, 我们是否因有法可依而丢攫这些传统美德呢? 而之所以出现让法律去详尽规范这些道德行为, 恰恰映射了现行道德规范的软弱无力, 即道德的滞后性。因此, 在弘扬适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之美德的基础上, 摈弃以传统的“圣人道德”教育为主的具体道德规范, 重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常人道德”规范, 是当前德育界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欲,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奢”。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
郑蓉 《幼儿教育》2003,(1):11-11
这里的“小报告”是指幼儿向成人反映某种不正常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自己或他人受到别人欺负及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幼儿“打小报告”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非判断能力发展的表现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有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阶段,儿童已经能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作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平平抢别人的玩具”“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吃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出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试探心理的行为反应有些幼儿对某些事情难以作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教师对这一事情的反应。如果教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比如,晶晶说:“老师,辉辉一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城中村“村民”公民道德方面重私德轻公德为中心,分析了“村民”道德存在的问题,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论述“德”中之“得”的基础上,提出了“德”中之社会价值及个体价值之“得”,并从辨证的角度对“德”中之“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德得关系在经历了古代的相通关系的现代的相分关系后,必将走向扬弃意义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在未来的最自然的方式便是“德不求得”。因此,德得关系只有在提高社会个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统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和关键便是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冷漠症”,是一种社会病态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道德冷漠,具体表现为道德的敏感度降低、个体对于道德受助的期望感低、公众对道德行为的怀疑和不尊重、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查找城市“冷漠症”的发病原理,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城市“冷漠症”的治理,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感恩"是清明节的价值内涵之一,也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观念。但是"感恩"这一"德目"的效果并不都是积极的,有时是利、害并存的。从抽象的角度看,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德目都是良性的,但是个体的道德行为却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存在一个道德行为是否合宜的问题,如何合宜需要有一个即时的"智"的判断。不同时代这种"智"是依据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否正确决定着传统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权利"是主流价值的凝聚化,它应该成为道德的基础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智君 《文教资料》2010,(6):139-141
部分“90”后中职生的道德行为游离,道德价值有唯我性与重利性.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的欠缺.道德意志薄弱性且行为具有攻击性。心智发展的特殊因素、社会影响、学校德育低效及家庭教育缺位是他们品德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整合社会德育力量、完善学校德育系统、强化学生的自觉自律及加强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他们的品德行为偏差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①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必然要承受众多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在此,人的激情、热情自然就表现为道德情感.社会道德关系是需要载体的,而个体的道德行为无疑就是社会道德关系的载体之一.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固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但同样也需要情感的激励.因此,探讨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选择的作用,对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道德情感的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19.
柴可强 《教师》2011,(1):82-82
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0.
"劝学"在《荀子》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既具有成就个体道德生命,彰显个体生命价值的作用,又具有塑造君子型人才的善的品质。道德个体采用"君子结于一也""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积善成德"以成就好学的美德。"劝学"之德在促进道德个体向上,加强官德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方面给予了我们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