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挖掘和保护合肥历史地名,彰显地名文化,合肥市政府地名委员会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手,共同组织合肥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编辑出版《合肥地名考》。全书已完稿,将于2010年初出版。我院离休干部许有为是参写专家之一,分工主持编写大蜀山、赤阑桥、斩龙岗等16条词目。现从中选登若干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合肥地名主要可分为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等三大类。地名不是单纯的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而是地域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者。合肥的老地名包含着丰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整体而言,合肥老地名主要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民间文化传说相关联,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合肥的地名语源见于史籍的有多种解释,其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之说得到较多认同,但对于施水(南肥河)如何与肥水(东肥河)相合却一直未能澄清。“施合于肥”是通过两河之间的一条古代运河实现的。这条被称为“巢肥运河”的古河道在史籍和传说中可以找到印记,在当地存有遗迹。它支持了《水经注》的说法,为合肥的地名语源提供了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合肥”亲关于“合肥”地名来源的说法质疑入手,运用了《尔雅》《诗经》中关于“肥”字的训释,推定“肥”具有“合”义,从而指出“合肥”地名来源说地悖谬。并试图从音韵学角度阐述“肥”是“会”的假借字,进而提出“合肥”地名来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惠阳地区地名委员会委托惠阳师专学报编辑部编写的《惠阳地区地名志》,已由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该书约90万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附有地图30幅,彩色与黑白照片共106幅,收人各类地名3107条,其中政区地名282条;聚落地名1922条;自然地名303条;人工建筑地名214条;企业地名164条;文化地名222条。入编的词目考虑了其在当地的重要性,使用频率高和在本  相似文献   

6.
南宋词人姜夔,青年时期为谋求出路,往来江淮十余年,五次寓居合肥。赤阑桥,是姜夔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重要地名。宋光宗绍熙初年姜夔第三次寓居合肥时填写了四首词作,在《淡黄柳》词序中,姜夔提到他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五年后,姜夔在七绝组诗《送范仲讷往合肥》(其二)中写道:"我家曾住赤阑桥"。由此对姜夔寓居赤阑桥,邂逅合肥女子,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结为知音的缘由,作粗略地考证。  相似文献   

7.
锦里     
2011年第3期《同题作文擂台赛之校际PK台》的赛题是"地名"。无论你居住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你所生活的地方,莫不是由各种各样的地名组成的。大到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座城市,小到一个区、一个小镇、一个村庄、一条街道,每一个地名都是一种传承,每一个地名的演变都是一段历史,每一个地名的消失都能引起我们的追思、遥想与感慨。  相似文献   

8.
日本社会科教育的资深专家谷川彰英于上世纪80年代展开了一项有关地名教材的研究,并亲自带领自己的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地名教学的实验,在日本_社会科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浓缩了谷川关于地名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成果。作者首先对地名的性质、类型及其意义作了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名作为社会科(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等领域)教材的价值和特性,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最后阐述了以地名为教材的具体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9.
地名作为专有名词的一种,其得名原因是有源可寻的,是有一定命名原则存在的。自然和人文是影响地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对《左传》中杜预作了详细说明的或是后代专家已经作了明确考释的地名进行初步研究,总结出《左传》中地名的七个命名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甘孜州九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标识的地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地名从形成到变更、定格,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地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也是对一方水土上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探讨。"康巴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入"康巴学"研究一定有多种途径,从地名研究开始或许就是其中一条。对地名的研究与探讨在本质上是在对"康巴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内研究地域名称翻译标准的文献与资料为数较少,研究的范围和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指明地名翻译的重要性,并提出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三条标准,作为地名翻译实践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嘉庆《合肥县志》的深入解读,对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进行探讨。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由城门、城墙、街、巷、河和桥等要素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由环城(城墙顶)路、三纵三横的主要街道、六十余条小巷组成,主次分明、布局清晰。清代合肥城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布局充分体现了合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姚安历史悠久,其地名除已废弃者外,尚存1703条,这些地名,鲜明地体现出约定俗成的社会性,也体现了历史现象的共变特征,此外,还体现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万山阻隔,群峰环绕,使得昭通开门见山,出门是坡,昭通人民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在崇山峻岭之中、从悬崖绝壁之旁,开凿出了一条条通向区外的驿道、马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道路、桥梁、渡口、险关、方位等交通地名。延伸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马帮小道,不仅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部分山区人民重要的生命线。那崎岖路上人背马驮的艰辛,在地名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人们已经用遍布全市的数百个带“马”字的地名,在昭通大地上给马铸造了一座无形而又传之久远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月2-4日,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全国教指委")主办、首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研讨会在合肥师范学院举行。全国教指委秘书长张斌贤教授、委员阴国恩教授,全国教指委专家楼世洲教授、吴刚教授,合肥师范学院校长吴先良教授,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黄飞及相关兄弟院校的分管领导和专家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经济是合肥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面对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支撑、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合肥必须内外统筹,因势利导,从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城市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加大工作力度,优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留心初考、高考等大型综合性考试,常会发现作文中有这么一条明文规定:不允许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其言外之意是要求考生用虚拟的人名、地名、校名来代替。 考生的应付办法常常是:随便起个名字或者干脆用字母符号代替,或者将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来个“改头换面”。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下面就如何巧立人名谈谈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现有县市地名121个。这121个地名,大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这一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而且切实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相似文献   

19.
岳麓书社出版了由长沙电力学院章惠康教授主编,国内多位专家、学者、教授注译的《〈后汉书〉今注今译》。该书注释精当,译文信、达、雅。书后还附有《地名篆》和《职官篆》,将古今地名一一对照,于后汉职官一目了然。又编有索引,检索便捷。1998年11月20日,长...  相似文献   

20.
王振刚 《辅导员》2010,(19):34-35
写前热身猜猜城市名读一读这一条条谜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谜底是什么呢?告诉你,这些谜语的谜底均是中国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