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庾信体”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庾信体”是指庾信在北朝时所作的部分轻靡艳丽之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庾信入北后的全部创作,特别是那些“老更成”的作品。“庾信体”历代不乏拟作者.所拟多为庾信轻艳的宫体诗歌。结合后人的拟作来考察,“庾信体”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他在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创作的宫体诗歌,从风格上...  相似文献   

2.
<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诗歌中(不计郊庙歌辞),有其后期创作的仙道诗歌30余首,这些诗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描写神仙境界,或写神仙人物,或记述宗教场面,或书写宗教情怀……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解读庾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庾信前期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崇道之风盛行,这种道教文化氛围和政治气候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仙道诗歌中表现为大量使用神仙道教典故.庾信一生无论是在南朝还是北朝都官运亨通,作为文学侍臣,他丰富的宫廷生活经验,善于体会帝王们心思的能力,协调性的处世性格,使得他与帝王们相处融洽,其后期在北朝创作的仙道诗歌,基拳上都是谀上应奉的,反映了其侍臣的协调性性格.庾信作为一个羁臣,其内心充满痛苦,所以他把仙道诗歌当成了自己逃脱现世处境的"桃花源",治疗失节羁臣之痛的九转灵丹.  相似文献   

3.
庾信诗文被后世广为重视的是入北后的悲愤之作,以《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为代表。然而由于过度悲愤,这样的作品在诗歌艺术上却流于贫乏。庾信诗文若从技艺和内容两方面看,明显有着一份对情感宣泄的节制和因此而呈现出的优雅,这在他南朝和入北后的作品中均有体现,这些即是庾信的技艺高超之作。庾信诗文的这一优雅与节制和他作为萧梁宫体诗人的主要代表所接受的严格的宫廷训练以及"言高意远"的文学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各具特色,都具有主导地位。等到唐朝时很明显南朝文化占据上风,但北朝文化也被继承其中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而最初的融合发展就体现在文学的融合发展中。南北朝时期上层文人乐府诗的创作也进入了自西汉后又一个高潮,但北朝的文豪数量不如南朝,南朝的永明体诗人、宫体诗诗人、皇室文学家都创作乐府诗,但题材风格偏重艳丽绮靡。而南朝乐府民歌却风格多样,也有不少佳作,同时南朝的乐府民歌开始体现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这给唐代以后的文化融合带来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庾信作为南北朝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与突出的文学成就成为后世评论的焦点。隋及初唐对侍臣庾信与诗人庾信的背离,开启了后世庾信批评的两条主线。  相似文献   

7.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相似文献   

8.
张俊  孙超 《文教资料》2009,(19):15-16
徐陵和庾信都是南朝重要的宫体诗人,他们有相似的生活背景和经历,然而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徐陵最终没有成为庾信那样融合南北诗风的大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重南朝、轻北朝的诗学观;有家不得归的游子情怀与无家可归的乡关之思;北齐与北周文化政策不同;南返后的诸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作品。本文考察了其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并分析了原因。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桃花源记》的接受,首先是如原作中呈现出来的避世隐选之意。在此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以桃源为景致和以桃源为仙境的变异。庾信是这一时期桃源接受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对五帝的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而使用的歌词却非一成不变.南北朝时期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等诗歌分别对应青帝、黄帝、黑帝、赤帝、白帝的祭祀,以达到五行之数方面的对应.本文通过对这种祭祀歌词形式上变化的考证,结合庾信乐府歌诗的创作情况,得出庾信是当时少有的具备创作五帝祭祀歌词才能之作家,从而对其不得南归的原因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中国的古诗基本上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到了庾信手里,作为古体诗的五言诗已暗合五律,一般研究认为此即律诗的萌芽。到了唐代,随着语言、音韵学的发展,律诗日渐成熟起来,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唐中叶以后,因燕乐极盛一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词。这是一种配乐诗歌,类似今天的歌词。词形成之后,便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形式上的格律化、和乐等区别于其他诗歌形式。而律诗  相似文献   

12.
<正>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庾信早慧,聪敏绝伦,早年长于宫体赋,诗风丽逸,与徐陵诗风相近,被世人称为"徐庾体"。但后来庾信因故留居江北,故国沦丧和人世变迁,使他的文风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主要为《哀江南赋》,此赋主要抒发黍离之悲和乡关之思,文情并茂,华实相扶,道尽身仕敌国之怨愤。杜甫道:"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评论道:"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的社会风俗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北朝民歌,是我国中古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诗歌创作。尽管数量不多,但它却以鲜明的色调和独特的风格为南北朝的文苑增添了异彩,并与南朝民歌一起,给予唐代诗歌的创作和繁荣以巨大的启示和推动。它尤其以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深刻表现了中古时期北方大动乱的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4.
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流行的一种诗歌类型,其研究历史已有近一千五百年了。相对于20世纪及以前的研究来说,新世纪宫体诗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巨大增长,宫体诗名家和《玉台新咏》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诗人群体的研究也渐趋火热,在宫体诗之外又开辟出宫体文这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由于特殊的人生际遇,他的作品风格跨越南北界限,既有流易清新的一面,又有深沉雄浑的一面,对后代有着重大的影响。庾信在南、北朝为官时作有不少的园林诗赋,其体现了南北方生态环境的异同之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不同境遇下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6.
书法与诗歌,是南北朝两朵瑰丽的奇葩,二者关系甚密.南北朝书法兴起于秦汉魏晋书法的基础上,其创作,北朝尚碑,故碑书尤兴;南朝禁碑,文人习书,仅在尺素之间,故隶草盛行.其书法之美趣为"力"、"韵"、"意",这既是他们书法创作的追求,也是他们用来衡量书法优劣的标准.南北朝诗人得此美趣之后,致力于诗歌理论的研究和艺术美的创造,并灵活处理了三者之关系,打通了书法同诗歌之关节.  相似文献   

17.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8.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9.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开唐人诗先河,他的赋堪称"史赋",是继《离骚》之后又一叙事抒情的长篇巨制。庾信诗赋创作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可他的人格却屡遭非议。从人格与创作两方面,客观地看待庾信,从中可以引出思考,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期"比"字比较句存在差异。本文选取南北朝文调查"比"字句的南北不同表现,发现南北朝新出现的"以+X+比+Y"和"X+比+Y+VP"两种句式在南朝文中的用例数量和比例均比北朝文高,且南朝文"比"字句比北朝文"比"字句更多地采用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