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进名师的课堂。总会给人赏心悦目、受益匪浅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教者独特的设计与精巧的构思。也源于教者对细节的斟酌与推敲,其中包括课堂的“微量元索”——板书。本文列举几位名师代表性的板书设计。与同行共赏。  相似文献   

2.
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常常因其精巧独特的设计、热烈融洽的气氛和扎实显著的效果而受到一线教师的追捧与膜拜。他们在感叹名师课堂"气象万千,浑然天成"的同时,也在一心一意地进行着"描红":照搬完整的教学设计,套用精彩的教学语言,然而教学效果却与名师们大相径庭。有些教师也常抱怨:我用的是名师的设计和语言,为什么就达不到名师课堂的效果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学习名师只知其形,不知其义,一味"描红",差之千里。"描红"是学习名师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学校在第七周举行了名特优教师的示范课。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从来都是被模仿的对象,但大多数模仿过名师课堂的老师总是很沮丧。哪怕他们采用和名师课堂完全相同的课堂形式甚至是课堂语言,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课堂并没有生机,更不用说达到名师课堂的效果。名师课堂的秘密和智慧在哪里呢?“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断、细节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听名师的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课堂上,他们与学生会不分彼此,似乎自己也是学生中的一员,随着学生的激动而激动,随着学生的兴奋而兴奋。常常给他们下这样一个定义,他们真放得开哪!最后,再来一声感叹,到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听许多教师感叹:自己的课堂怎么就很少有让人感动的“惊人”一幕,而更多地只是表现为平静、平淡与平凡,难以有名师课堂中时不时出现的瞬间的精彩,他们怎么就会出现那么多生成性资源?其实。课堂何处无“芳草”。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它或许就在你的身边和手头,只是你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这可能就是你与名师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规律中的主人——谈名师成长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其实很简单,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按这些方式迅速成长起来,而有的教师却成长缓慢,最终仍然平庸?●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都是在课堂,可是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得到锻炼,像是在田野里拔节,而有的教师在课堂里却没有多少感受,失却了向上的要求和力量?●反思是名师成长的重要方式。可为什么有的教师怎么"反思"都没有效果呢?●名师从"心"出发,在行走的路上,寻找着成长的方式,也寻找到"心"的归宿,名师成长的方式实质上是心智的丰富和开放。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和幼儿园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常常让孩子"玩得好",而小学则转向"学得好"了。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对小学学习环境既好奇又感陌生,存在诸多不适应,课堂上也会状态百出:有时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没有进课堂;有时老师刚提了一个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有时课堂上教学兴致正浓,却有学生吵着要上厕所……面对这样的课堂怎么办?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既要重视培  相似文献   

8.
每次带领学校的青年教师外出听课,都会听到他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听课的时候往往会陶醉于名师的课堂之中,可当回到自己的课堂借鉴了他们的教法、设计进行实践时,却发现课堂"惨不忍睹".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听名师的课,该向他们学什么呢?笔者很幸运,在组织教师培训的同时,有很多听名师课的机会,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理念的熏陶、策略的借鉴,还焕发起改造自己课堂的信心、勇气和激情.  相似文献   

9.
孙迎 《教育艺术》2010,(7):61-62
随着电视,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小学生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所学的知识也五花八门。随着这些知识的再消化、再吸收.孩子们也越来越有思想,说出的话常常语出惊人,我们会不自觉地为他们的成长叫好。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下。有时却感到与学生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难以沟通。怎样提高教师的交流艺术.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时下,"名师"送教的活动多起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乡下学校带来了希望与教改食粮,许多名师的课让我们这些普通学校的师生们大开眼界,如沐春风。但近日听了两节送教下乡的课,感觉却没有那么强烈了,一节是某名校名师的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一节是某名师名徒的课——《古  相似文献   

11.
每次带领学校的青年教师外出听课,都会听到他们在课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听课的时候往往会陶醉于这样的课堂之中,可是当回到自己的课堂借鉴他们这样的教法、设计进行实践时,却发现自己的课堂“惨不忍睹”。这样的感慨实际上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听名师的课,该向他们学什么呢?笔者很幸运,在组织教师培训的同时有很多听名师讲课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说起名师,我们会想起斯霞、霍懋征、魏书生、于漪、孙维刚、于永正、窦桂梅……他们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 教书育人是名师的自觉追求,是从心灵深处进发出的强大内驱力.他们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对教学不懈努力,充满激情.谈起学生,他们的故事会让人感动不已.他们对学生的爱,来自内心深处.他们把爱深嵌于课堂,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完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他们的学生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课堂上每一个生动细节几乎已化入血液,溶汇为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养分.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听了名师们的课之后,当我们看了名师们的课堂实录后,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教学设计的巧妙,不得不佩服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把握,恨不得自己回去马上就套用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将自己的课和名师的课结合起来,很自然就会得出-个结论:一堂课的好坏,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水平如何.  相似文献   

14.
今年,欣赏了足够的各级别的赛课,却让我看到了许多崇拜名师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赛课活动中,竟然用了名师的教案,上了名师上的课,但会我不解的是,课堂效果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原因,我以为:一是教师素质距离名师文化底蕴、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导致课堂驾驭能力缺少一道根本的风采;二是因为自己没有深钻教材,没有精心根据班级学生状况进行充分的预设,所以,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就不能灵活驾驭了;三是执教过程中,脑子里装的全是名师的教案,名师的做法,如果学生稍有闪失,教师感到情况危急,最终导致匆匆忙忙赶进程。我还以为,最根本的是名师…  相似文献   

15.
正每每欣赏名师的公开课,内心总会心潮澎湃:会跟着课堂的思路思考,也会想象自己若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教学内容……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把课上得风生水起的老师特别敬佩,在他们的课堂中,好像找不出任何的缺陷,课堂看似随意却严谨而充满智慧,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都是那样恰到好处,他们的课堂,饱含了我对课堂的追求:完美、灵动、精彩。正是抱着对课堂的憧憬,学校开展"一课三  相似文献   

16.
从教数年,有幸听过几位名师的课。每次观摩心里总会暗暗赞叹:"名师就是名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深的理论,我们跟他们相比实在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啊。"没有窦桂梅玫瑰样的热情芬芳,没有孙双金青松般的沉静睿智,没有薛瑞萍似简实繁的心平气和,没有王崧舟静水流深的举重若轻,与这些高高在上的名师相比,我们,低到了尘埃里。在奋起直追的空隙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距离名师有多远?  相似文献   

17.
周梅 《学苑教育》2019,(12):33-33
面对一道作文题,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很多同学会当场蒙圈,无从下手,而少部分同学却信手拈来,挥笔而就。略作调查,我们会不难发现,那些写起作文来感觉轻松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小“数据库”,也就是他们“文思泉涌”的那眼“泉”。再进一步探究,也不难发现他们的“数据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徐秀英 《辅导员》2012,(12):32-33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小学生找到写文章的感觉。因为小学生拥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可他们却毫不珍惜,绝大多数没有感觉,也没有给予他们感觉的方法。作文是心灵的反映。生活的笔墨涂画在他们心灵的宣纸上,他们的心灵就会有感觉。当然要留心这"感觉",要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找到这"感觉"。人间世相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要用心去感觉的。有了这"感觉",就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学实验课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陌生。原因是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实验课上起来太费精力,课堂收效甚微。而且课上学生活动后难以控制课堂秩序,所以大部分教师不愿去尝试。但是当你真正去尝试实验课后,你会发现"数学实验"引领下的课堂,学生会创造惊喜,得到平时课堂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笔者观看了某校的“课堂规范表演赛”。比赛期间,学生的每一个课堂行为动作都是那么的整齐划一。整个表演过程几乎包含了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学习行为,而且每一个行为都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乍看起来确实感觉训练有素,然而细想起来不免有些困惑:这种“规定式”的“课堂规范”到底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帮助?有多大的帮助呢?学生对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学习行为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们比较向往哪种类型的课堂管理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随后从参赛的不同班级中随机抽取20位学生进行口头调查,调查的问题如下:1.这种课堂规范对你们的学习有没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