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九项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在这方面 ,我们的做法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写作、人文素养共赢”。一、以读促写 ,提高人文素养我们的教材、课外读本、名作名著、史哲经典无不积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取其中的精髓 ,转变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以读促写”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在现阶段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促写”,通过“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是当前教师关注的问题。从课堂设计、读后感练习、仿写练习、大量阅读入手,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中段语文“以读促写”教学路径及其实践展开探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当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的共识。“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展.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使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走一体化的教学道路。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水平的优劣,培养语文素养要从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两方面入手.学习语文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重视阅读;而运用语文则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提倡阅读的开放性、灵活性,写作的独立性、思想性,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语文教学“育人”的最高目标,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识字、阅读、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改革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会提升。关于小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内容包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以及促使读写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平行于我们的教学之中。阅读是输入,提高语文能力;写作是输出,表现语文能力。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体味写作技巧,在写作中融汇阅读知识,只有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引领学生激扬文字,提高写作能力,增强阅读面,整体推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这艘飞船在知识的太空里自由地遨翔。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主要是由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块内容构成的,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阅读中体味写作技巧,在写作中融汇阅读知识,只有让阅读和写作荡起双桨,激情共舞,才能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使语文这叶轻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相似文献   

9.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而阅读和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借助阅读和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二点:一.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性写作,以写促读。这样,通过读写双向沟通,可以实现读和写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展宏彦 《天津教育》2021,(4):143-14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以读促写策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学课程都属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而应用以读促写策略将会有效锻炼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因此本文就“以读促写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人文素养”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阅读和写作更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精神、净化心灵的重要天地,是培植真善美、提高修养、健全人格的理想沃土。所以说我们中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做真人”,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一、以读促写,提高人文素养1.阅读是人文素养的“积淀”。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自已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语文是工具类学科的一种,就学科本身的特点来说就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储备与运用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学科也逐渐显现出了其人文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经验。基于此,本文以以读促写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以读促写的价值,之后对以读促写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阐述,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小学生的真实学情,对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运用以读促写策略展开习作教学进行讨论,希望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方法。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中,很多老师以为读是写的准备和基础,写是读的任务和目的,因而往往只注重“以读带写,以读促写”,体现的是写作本位的教学思想。我以为,如果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出发,以写作为目的,阅读作为辅助手段,“以读促写”作为写作课的一种形式,这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把“以读带写,以读促写”当作阅读教学的原则,那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了。如何理解和把握“读写结合”呢?我以为“以读促写”可以,“以写促读”也完全可行,而且在实践中后者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以写…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开展以写促读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从而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以读辅写、以写促读,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7):49-5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点以及难点部分。为了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应该采用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利用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然而目前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教学策略单一、教学指导具有盲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小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孙晓燕 《学苑教育》2012,(16):26-26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将“读”和“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最终达到双促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韩晗 《家长》2023,(32):154-157
<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与语文素养的重要“两翼”,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遵循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小学语文教育提高教学实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运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进学生综合读写能力的提升,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者必须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看到彼此的独立性,也要看到彼此的依存性,充分发挥它们的相互作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开展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训练.让学生勤于阅读,善于思考,乐于写作,真正实现读写合一,而这无疑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写作兴趣,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阅读和写作是一贯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读"和"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