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阶段,该时期民族融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区特色。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是以战争形式表现出的不自觉地融合.北朝时期,则是通过自觉的改革手段完成的。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南北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北方少数民族通过建立政权,完成了与汉族的融合,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在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与汉族实现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史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史学前辈范文澜、翦伯赞诸先生都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极有教益的见解。窃不自揆,想就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抒管见,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战争彭建英关于民族融合、民族同化这两种历史现象,《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以及《民族词典》中都分别作了界定和解释,然而却并不十分恰确.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我们应当从各民族具体的发展历程中认真...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实际出发,审视了古代中国十分复杂的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民族间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对我国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澄清了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某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得出了今天我们不应重蹈以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创造民族大融合条件的覆辙,而要靠党的民族政策来加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8.
关于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 ,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民族矛盾、民族分裂甚至民族间的战争,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长期交往过程中,中华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同乐共悲的民族情感,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融合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教材有关民族融合方面内容在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民族融合的种种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民族融合与民族消亡是两种不同本质特征的概念:民族消亡是民族特征、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民族界限不存在,一切民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民族融合是指民族特征的趋同化。文章认为,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实现之时,才是民族消亡之日。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融合因素,是就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也是乐府诗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朝乐府诗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北朝本土文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技巧都发生潜在变化。文章以民族融合为切入点,对北朝乐府诗的创作变化历程及发生的新变化加以分析,发掘民族关系的变化发展与文学自身演变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考导向分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等内容。在历年的高考考查中有一定的比例。例如’98的“中央政府管辖题”和“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会有所反映。在对本专题的复习中,必须明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认识古代民族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战争,而是一国之内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认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专题知识体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同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但南、北民族融合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是民族融合的母体汉族地位不同;二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程度不同;三是民族融合的途径不同.这些差异决定着南、北民族融合的规模与速度,也决定着民族融合后所形成的新汉族的不同面貌,这是决定南人与北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一 )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 ,所以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 ,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从南北方向看 ,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 ,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我国民族融合的历史情况看,其中固然存在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它不仅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动力,而且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产生凝聚力的纽带。本文对先秦、魏晋南北朝、宋元及明清四次民族融合高潮作历史考察:论证了经济因素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史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各族人民支好相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的民族间的战争、对有关历史人物要科学、公正的评价;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进行民族关系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