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高老庄》的细读,分析了具有特殊性格的几类人物在特定时空境遇中的不同表现,并由之见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当下农村生活中的纷纭复杂的表象,亦据此窥见贾平凹的城乡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老庄》的细读,分析了具有特殊性格的几类人物在特定时空境遇中的不同表现,并由之见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当下农村生活中的纷纭复杂的表象,亦据此窥见贾平凹的城乡观.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风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长期关注商州乡土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在对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揭示其精神缺失。《浮躁》中金狗在纠结情绪下的矛盾出走,《废都》中庄之蝶在欲望都市中的精神迷醉,《高老庄》中高子路在城乡文明间的迷茫徘徊,《秦腔》中夏风在乡土文明衰落时的精神逃亡,无不体现出贾平凹笔下乡土知识分子在城乡两种文明交杂下的精神矛盾,物欲与道德撕扯下的精神颓败和心理失重下的自我价值迷惘与丧失。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废都》和《秦腔》是贾平凹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创作成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从世界性难题:物质与精神二律背反的理论视野下,分析和观照贾平凹笔下"庄之蝶"和"夏天智"在城乡不同区域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轨迹,反思当下中国的人文现状和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第7期的小说是个花样拼盘,从内容到形式到小说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编者大概花了不少心思。头条是贾平凹的短篇《羊事》——“作家手迹版”,贾平凹墨宝的影印件。这在当下的文学杂志里是个新鲜事,应该算是对著名作家独特的礼遇了。作为书法作品,贾平凹的行书整体上有种沉静古朴的文人气,每个字的经营上则稍显粗糙;但以小说观,则完全相反,细部的写实颇见功力,整个小说的故事和意蕴却陈旧简单。小说很短,讲的是一个吝啬鬼花钱买回了自己卖出的羊,  相似文献   

7.
农民进城是新世纪城乡书写的重要题材。众多作品往往将焦点锁定在进城农民的不适感与孤寂感,忽视了城乡主体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之间互动的复杂性。贾平凹的《高兴》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收获,作者从刘高兴等人进城以及生存的境况出发,试图重塑当代农民的新面貌,展现进城农民对城与乡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但是贾平凹的农民书写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上,个性化和生活化成为制约小说艺术最大的屏障。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Z1):47
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科研机构,其前身是商洛师专贾平凹研究小组,2004年4月正式更名为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本研究机构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出版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专著分别是1994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语言世界》、2001年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心阈世界》和今年刚刚出版的《当代商洛作家群论》,其中《贾平凹语言世界》一书曾经获得了原陕西省教委200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贾平凹的心阈世界》一书出版时,曾经被陕西省各大报纸专文推介,贾平凹本人曾到发行式…  相似文献   

9.
陋室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散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文风宁静、空灵、玄妙、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他所倡导和实践的"大散文"观,对散文的发展和革新影响深远。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多是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篇什,风格优美精致,有些"中规中矩",以《丑石》《月迹》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游记",尝试用小说技法写散文,以《秦腔》《入川小记》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已不再轻易言情,"闲话"色彩更加强烈,文风平实自然,境界开阔辽远,以《弈人》《闲人》《名人》等为代表。从内容上看,贾平凹的散文可分为自传、风情、世相、禅思、文化等五类。从艺术上看,其散文关注日常生活,以立意见长,他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喜欢使用明快朴素的口语,讲究动词、叠词和虚词的选取和搭配。所以他的作品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用字平淡,却意境深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贾平凹出版过散文集30多种,其中《爱的踪迹》获全国优秀散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获鲁迅文学奖。作品为大家所熟悉的有《丑石》《静虚村记》《秦腔》等。本期我们选了他的散文《陋室》,作品在细腻而流畅的描摹之中,为我们展示了贾氏散文的古朴、幽默和淡雅。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忧思录。作家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关注城市"边缘人"——农民工,揭示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体现了作家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颂扬十娘但不该唾骂李甲,封建社会严格的门第观念,子以父纲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逼死十娘的根本因素,李甲和十娘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从李甲的“负心薄幸”更能让人体味出封建社会的罪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李甲对十娘自始至终怀有真爱;二、李甲的“负心薄幸”有着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邢夫人原是贾敬夫人,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石头记》将她改为贾赦夫人。这是《石头记》贾家家谱四代方案为她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传奇》恢复《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敬夫人。《红楼梦》否定《红楼梦传奇》的《天香楼》创作计划,又将邢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由此可见,邢夫人由贾敬夫人改为贾赦夫人的反复过程,就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到《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以名于朝,但归宿却大有不同,陆贾以善终,而贾谊却伤悼早舌。究其原因,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人的命运;而且还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陆贾世故圆通,贾谊伉直不屈,性格的差异同样也影响个人政治的前途,终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就两人思想体系而言,陆贾宗儒,近于黄老而好纵横;贾谊则本儒近法而乐老庄。二人思想的异趣,不是学术的分裂,而是学术由“百虑”向“一致”,“殊途”向“同归”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到汉武帝时,这一学术演进过程才告基本结束,而陆贾与贾谊俱本于儒家,实为董仲舒、公孙弘倡导儒术独尊张本。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王熙凤在贾府的基本身份(贾琏之妻)切入,通过分析王熙凤与贾琏、鲍二家的、贾瑞、尤二姐等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透视王熙凤的心理内质,揭示王熙凤对“琏二奶奶”这一角色意识隐秘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认同、失落到裂变,以期再丰富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5.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6.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丑石》和《一只贝》两个文学文本为中心,全面考察了贾平凹的自卑心理及其超越行为。作为两个具有延续性的文本,《丑石》和《一只贝》展示了贾平凹克服源于身体和身份的两种自卑情结,最终走向成功与成熟的艰难历程;"丑石"情结"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心理,贯穿于贾平凹文学创作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巧妙选择“世界公园”这样一个有着多重隐喻意味的人造景观作为叙事场所,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北漂一族”这一城市边缘人群精神世界迷失的历程。“世界”内外空间场所的反复构建直指了现代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对电影空间场景的精心营造,对小人物的充分关注,对人生真实性的深刻质疑,构成贾樟柯作品的重要特质,使得贾氏电影具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真诚和力量。  相似文献   

19.
陆贾和贾谊都是汉初重要的思想家,通过对陆贾和贾谊思想的分析,我们得出汉代儒家思想间的多元、融合是在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而来的。新学说总是对原有的旧学说继承的要比发展的更多一些。陆贾和贾谊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汉初现实情况和对先秦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也代表了一种区别于先秦儒学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0.
贾谊《诗》学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近出土文献,分析了贾谊引用《诗经》与四家诗的异同,注意到贾谊说《诗》以“雅”,“颂”为主的事实,说明贾谊的《诗》学继承了春秋官学中“以诗为教”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