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洲人认为一个人的姓名是他的生活意义和灵魂归属所在。基于非洲文化赋予黑人名字的重大意义,莫尼森笔下的人物姓名或反映他们的身份、性格,或讽刺地体现他们在白人主流文化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阐述莫尼森笔下受非洲文化影响的两个对立式命名模式,为读者赏析莫尼森文学作品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所谓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简言之,视角讲的是谁在看的问题.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中总的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全知式。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又经常有意识地运用次要人物视角、主角人物视角来互相观察、评判,这两种视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叙述者角度的运用上,一是借助旁观者的眼光来审视、评判前两种人物,二是借助小说的结构布局、人物安排和叙述者语言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三种视角互相补充,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树格,又含蓄地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是一部叙事文佳作.小说时而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观察各种人物和事件,时而又让明察秋毫的叙述者跳出来做些解释和说明.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不仅控制着读者的情感,消除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悄然不觉中站在人物的立场,接受其缺点,进而喜欢她,而且也为读者创设了反讽的语境.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将母亲的“讲古”与叙述者的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对话性叙事结构表现一个华裔少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述者主体身份的建构是在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抗拒的抉择中和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启了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9.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是中国小说评点史上一位标志性人物,在他的小说评点中存在着许多叙事学方面的观点。尤其是在叙事视角方面,金圣叹的理论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理论高度,他深刻地辨识了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的区别,同时还肯定了人物视角巧妙运用的特殊功用。结合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全知视角与人物限知视角的区别、人物视角的功能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叙事视角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之间权利控制关系的重要手段,叙事的视角和声音在调节读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态度立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玛》这部由简-奥斯汀所著的小说无疑是一部叙事文佳作。《爱玛》中不仅仅只是单独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同时还让一些叙述者们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释说明。而恰恰是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消除,其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语言模式又令读者不知不觉间代入了人物的立场,正是因为这种视角和叙述声音的不一致性,给《爱玛》的反讽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2.
《莳萝泡菜》是新西兰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作品,文章虽小,却有持久魅力并让读者久久回味,本论文主要根据法国叙述学大师热奈特和中国叙述学家申丹有关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具体从多层次的叙述者和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这两个方面来探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某个人物的眼或口来呈现一切,"叙述"与"聚焦"发生明显的分化,是六朝志怪的突出特征。这不是叙述者对人物所见或所说的客观、被动的"转述",而是叙述者对人物内在感知活动的"介入"。这才是虚构的确切含义。不是怪异的神秘性导致限知视角的产生,而是限知视角带来了怪异的大量出现,带来了新的虚构叙事文学——小说。  相似文献   

14.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5.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赞美沉默》是一部采用第一人称外视角进行叙述的小说,它以无名叙述者的讲述勾勒了非洲流散者在英国的生存状况,其讲述中包含了大量的讽刺话语。在讽刺的呈现方式上,叙述者通过言语反讽对英国文明进行嘲讽,并运用情境反讽和戏剧反讽,显示了爱玛话语的功能障碍与疏漏;叙述者也对刻板印象及帝国叙事进行戏仿,揭示其虚假本质;同时,叙述者既以悖论语言获得文本的讽刺效果,又在历史维度展现了悖谬特征。这三种技巧在运用的过程中相互交织,隐含着叙述者与英国社会在文明与话语上的疏离。在含蓄的戏谑背后,蕴藏着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透过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可以窥见这部小说中古尔纳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的“中心意识”说,其核心就是让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充当“叙述者”,通过这个叙述者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去分析身边各个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及其对自身的启迪和暗示。  相似文献   

18.
场境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米西朗格酋长>中,作者将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景变化进行对照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成长过程,戏剧化地表现了在非洲白人对土著黑人的掠夺与压迫.从文本结构上来说,在小说中,自然从背景走向了前台,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9.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萨丽·摩根的《我的位置》通过她的家庭三代人的回忆记录,向所有人,包括不了解情况的土著人后代和很多对此一无所知的白人,揭露了土著黑人令人震惊的真实过去,使之几乎成与白人虚构的历史相对抗的另一部历史。由此说明,只有在这样的重述历史、重构历史中。土著人(包括萨丽-摩根及其他叙述者们)才能找到他们的位置,重新修复他们的土著性这个被白人政府强行割断的文化身份。作者通过分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试图揭示出压制土著人的复杂主流白人文化和父权制作用的真实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