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是“金陵十二钗”中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且结合“诗后又画了一座高楼,上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这一人物结局的暗示,构成了作者对秦可卿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设计。本文主要从《红楼梦》中赋予她的判词着手,结合秦可卿的身世及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于更全面了解作品中对她描写的思想内涵所用。  相似文献   

2.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写下了“狼、狗、枭——‘天马’”这个题目,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说的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作者写贾雨村这个人物是颇有深意的。从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闽秀”起,到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止,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开场和收场人物,除了含有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刘心武潜心红学,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了红学中的“秦学”分支。他曾这样说:“我通过秦可卿入手来研究《红楼梦》,又因为我前面很多讲都是讲秦可卿,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以为我就是研究秦可卿那么一个人物,其实不是的。《红楼梦》是一个艺术宝库,一个思想宝库,一个文化宝库,一座巍峨的宫殿,我从哪个窗口往里望更好呢?我迈过哪一道门槛走进去更好呢?我个人先选择了秦可卿  相似文献   

5.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他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论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有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把他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却“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8.
秦可卿三题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原是一个次要人物,由于种种原因,近来学界兴起一股秦可卿热,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秦学”。文章认为:一,“秦学”不能成立;二,秦可卿不是什么皇家公主;三,所谓“删去”“淫丧天香楼”诸文的脂批不可信。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这个形象上,留下了大量的疑团。秦可卿形象是一个“镜像”,是一种象征,是“梦”的象征,是贾府走向自我毁灭的象征,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结构意义大于形象意义的人物,是连接《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两个世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小名可儿,又名兼美,贾蓉之妻、贾母之重孙媳,金陵十二钗之一,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排名最后而又最先离去的一位。秦可卿于第五回登场:宝玉在秦氏房中歇中觉,恍惚中似由秦氏引入太虚幻境.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一首和《好事终》曲属秦可卿,第十回写秦氏治病,第十三回写其病殁,至第十四回写丧仪之铺张奢靡结束。秦可卿是一个双重的人物形象:在神仙梦幻的世界里,她是一个梦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全书叙事结构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蕴;在现实世界里,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隐喻式的人物,在《红楼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