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狼》注译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县)人。十九岁应科举考试,连获县、府、道第一名。但后来屡次考试均受挫折,因此终身潦倒。三十一岁时,曾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幕宾,不久,辞幕还乡。此后,便一直在“缙绅先生家设馆教书。”他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著作颇多,《聊斋志异》是  相似文献   

2.
三次落考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考举人失败后,下决心立志从医,走遍长江、黄河流域,经过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四次落考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成绩在县、府、道都名列前茅。后屡试不第,并没有使他一生潦倒,相反,他更是苦读寒窗,深入民间广采博搜,终于写出了巨著《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3.
卓佳 《语文知识》2003,(9):34-3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川县城东约七华里蒲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一个书香家庭。大约11岁的时候,蒲松龄从父读书,19岁时便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获三个第一。在时人眼里,蒲松龄中个举人应该是很容易的。然而,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度的“关口”。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天资聪颖,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试不第,只好在乡村教书。有一家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去后不到三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与酒     
酒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蒲松龄与酒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蒲松龄行迹研究和蒲松龄精神世界研究,同时,也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聊斋志异》大有裨益。本文拟从蒲松龄的生活与酒、蒲松龄对饮酒的态度、酒对《聊斋志异》创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虽困于场屋,屡试不第,但始终坚持仁孝治天下的理想,从《聊斋志异》开篇之作《考城隍》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的“仁孝”思想.  相似文献   

8.
《促织》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他出身于地主兼商人的“书香”家庭,十九岁时(清代顺治十五年)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张元《柳泉浦先生墓表》)。此后却屡试不第,他曾愤慨地呼喊出“世上无人解爱才”的不平之声。他曾在家乡私塾冷板凳上度过了几十年清贫岁月,同时坚持文学创作。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史景迁是当今国际汉学界杰出的史学大师,在其史作《王氏之死》中,蒲松龄这个名字进入了读者的视野,《聊斋志异》的篇章也被数次采用。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决非偶然,而是有诸多因素做支撑。在《王氏之死》中,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解读蒲松龄,并通过蒲松龄观察郯城社会现实。另外,史景迁整合《聊斋志异》的故事材料,使这一史著极具文学色彩,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也可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1.
百花园     
这是记者在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拍摄的蒲松龄石雕像。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是我国十七世纪的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书颇丰,代表作《聊斋志异》脍炙人口。蒲松龄故居,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社,1980年扩建为蒲松龄纪念馆,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12.
1.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著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  相似文献   

13.
《宝儿》     
内容简介《宝儿》是根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贾儿》改编而成。《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记有传奇、志怪、轶事等等,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据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曾摆了一个小茶摊,请来往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然后赋予这些故事更为神奇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浅论《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救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为一部“动天地、泣鬼神”之作,就在于蒲松龄能够利用“本事”的身体躯壳而铸就自己的思想精魂。而这种思想精魂的表现之一,就是蒲松龄流露在《聊斋志异》中的深沉的救世婆心。  相似文献   

15.
早在清朝初年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一段有关记忆移植的神话故事:说有个名叫朱尔旦的书生才疏学浅、天生愚笨,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考不中。但其人胆大豪爽,不惧鬼神。后来他结识了一位阴间主管生死的判官,请求帮忙。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痴”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是其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17.
伟人的足迹     
蒲松龄大器晚成 据《蒲松龄年谱》记裁: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19岁中了秀才,但此后30多年,他数次赴济南参加乡试,冀图取得功名,但结果却是“年年文战垂翅归”,“步步科场遭铩羽”。直到51岁最后一次考举人遭失败,才愤然离弃科举进身的坎坷途径,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然而,蒲松龄虽然屡试屡败,刻苦学习的意志却愈挫愈坚。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苦读,他在铜镇尺上刻了一幅对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奏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50多岁开始撰写《聊斋志异》,直到70多岁才完成  相似文献   

18.
朱缃与蒲松龄是忘年之交:朱缃以诗名于世,蒲松龄非常欣赏;而朱缃又特别喜欢《聊斋志异》,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陆续抄录了一部《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日夜攻读,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而朱缃同样连个秀才也不是。两人志同道合,皆有为民爱民之心。不少诗作记录了两人的诚挚友情。朱缃还把自己及其家属中的奇闻佚事作为素材提供给蒲松龄。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曾读过几遍《聊斋志异》,但很少看过蒲松龄的其他著作。最近,从路大荒同志整理的《蒲松龄集》中,读了《志异》外的其他作品,对蒲松龄其人其文,对他为什么能写出《志异》这一孤愤之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现将一些笔记,整理于后。偃蹇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在他的幼年时代,李自成领导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     
《中文自修》2007,(12):F0002-F0002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灵誉。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却热衷于科举功名,但直到丰过七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科举制度的种种不合理有着深刻的体验。传世巨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一生精力的心血之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