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全国有几十种青年刊物。我认为,半月刊《辽宁青年》是其中办得较好的一种。《辽宁青年》是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办的。多年来,这个刊物始终坚持“跟党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办刊指导方针,积极向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四有”的教育;努力宣传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怎样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和青年成长的需要?这是近几年来读者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整党中,为了搞好报纸工作改革,我们多次研究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最近又认真学习了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我们感到,中国青年报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共青团中央的喉舌的作用,加强党同广大青年的联系,反映广大青年的呼声,就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团结教育青年的一贯宗旨,坚持复刊后提出的“跟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指导性放在第一位并尽可能加强可读性的办报原则。同时,还要根据新时期的任务和青年的特点,在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众多的青年刊物中,《辽宁青年》是年轻人的良友知音。这份刊物,连续四年居同类刊物发行量的首位,发行量曾超过200万份。在各类“读者推荐最喜欢的刊物”活动中,多次被评为最佳杂志。《辽宁青年》始终坚持“跟党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办刊宗旨,它的编辑人员以火热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赢得了广大青年的信赖。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在着重阐述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时谈到,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喉舌,它同其他报纸有许多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也不应当影响它作为党的喉舌的根本性质。那么,中国青年报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我觉得,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青年同为青年服务的关系。我们报纸的任务历来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青年,用体现着共产主义精神的英雄模范人物激励青年,同时,反映广大青年的愿望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概括地说,就是要教育青年,为青年服务。从这样的任务出发,我们曾把“跟中央紧些更紧些,离青年近些更近些”确定为自己的办报方针。我以为,这是符合报纸作为党的喉舌的根本性质的。因为,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党的新闻事业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就理所当然地包含着既要使上情下达,又要使下情上达的作用,包含着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的作用,包含着在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获得信息的需要的作用”。既然我们对报纸任务的规定没有错,那么又为何有时不能很好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6.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7.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9.
现在中学图书馆在图书的管理上,教学用书与学生读物放在一起。学生的课外读物,又不分年级,“胡子眉毛一把抓”,统之曰“学生读物”。这样二者混杂,就有可能产生学生要借教学用书,或者初一学生要借高三学生看的读物。另外,目前出版物浩若烟海,中学生要读些什么,需要有一个阅读范围。否则,要读的而未读,不值得读的却泛读,浪费时光。在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少一点宣传腔,多一点“人情味”,离生活近些更近些,与受众亲些更亲些,致力去拨动受众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振,以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当前新闻界的共同认识。为此,就需要将高雅健康的情味情趣,熔炼在新闻思想性之中,给新闻的指导性铺垫一块可读、可亲、可信的基石。否则,新闻就难以产生“润物绌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一人情指的是人的情感。《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情味常常体现这种情感。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美学代表人物李渔,在《闲情偶  相似文献   

11.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洗炼精当。写一般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胡乔木同志在《短些、再短些》一文中说:“任何作品,特别是新闻作品,段落要短,句子要短。”这实际上是对新闻作品德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青 《新闻三昧》2005,(8):21-23
地市报要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离群众近些、近些、再近些,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读定位,增强报道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际效果,真正发挥报纸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学研究者要加强史学素养,人们历来是比较重视的。而对于历史读物编辑的史学素养,人们则议论得不多,对于他们只是要求做“杂家”。根据知识时代的新形势,小平同志指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作为历史读物编辑,理所当然地要具备历史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样就提出了史学编辑要加强史学素养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看客 《青年记者》2005,(7):63-63
由于一些“高端”读被一些媒体的操作们看好,于是,“机上读物”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现在,不管什么性质的报刊,动不动都要在封面上印上个“机上读物”字样以示其高层次,似乎有了这几个字这份报刊立马就显得与众不同起来,就高大起来就主流起来。  相似文献   

15.
因为“太高远”,所以“不靠谱”;要“靠谱”,就要贴近现实、贴近真实,贴近些,再贴近些,贴得更近些。这次地震最“经典一刻”的镜头,是秘鲁游客在青城山用DV拍下的,被许多电视台反复播放,那可是不惧危险、与地震“贴近”至“零距离”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17.
当了几年法制报刊的编辑,原以为自己在做一种十十足足有益于社会的大好事,所以每当新的一期报纸出版,心中自有一番欣慰。可是,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却使我颇为震动。事情是这样的。不久前,与朋友相聚,他告诉我一件事:一天,他的12岁的女儿突然问她的母亲:“妈妈,我什么时候要变成坏人了?”其母愕然,心想这孩子怎么会问这个问题,追问之下,才知是女儿连续看了几期某法制读物,看到上面尽是违法犯罪的坏人坏事,便以为人最终都要变坏的。其母恍然犬悟,再也不把那份法制读物带回家了。一份法制读物,居然在一个少年心灵上产生这样大的“副作用”,并因此被列为孩子的“禁读书”,大概是编辑们始料未及的。于是,也很自然地引起我这  相似文献   

18.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和介绍“文化大革命”历史、事件、人物的图书;还有一些出版社也正在安排这方面的选题。其中有不少出版社是为了赚钱,以所谓名人“轶事”、“秘闻”、“内幕”之类的东西招徕读者。这些读物,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就有关“文化大革命”图书的出版问题作了专门批示。批示指出:“根椐中央团结一致向前看,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的一贯精神及小平同志关于当前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政治优势的指示,目前争相出版‘文革辞  相似文献   

20.
“夏干事,你和另外两同志合写的《老伙子黑的四套本领》一稿,已被我报采用。希望你今后多给本报送上边疆的‘土特产’”。这是去年五月某报一位编辑写给我的一封信。什么是边疆的“土特产”?开始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非编辑说的“土特产”,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哈蜜瓜和羊羔皮吗?后来,细品这封短信,再翻了翻自己以往一些没被采用的稿件,终于明白了编辑要的“土特产”的含意。他是要我多写些具有边疆特点的稿子。唉,多好的编辑,差一点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