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丽娇 《快乐阅读》2011,(18):170-171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习得性无助是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使学困生摆脱困境,步入自信的人生路。本文笔者主要从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体现在放弃主动求助,丧失积极动机,爆发心理问题。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归因,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形成理性的教育评价和积极的教育期待,是引导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05,(12):2-2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而产生的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地归因,使学困生远离和摆脱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增大且多数呈现"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怎样才能解决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是众多英语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在通过分析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习得性无助"过程中,教师要找到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使他们脱掉"学困"的帽子。  相似文献   

9.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学困生经历了特定形式的英语学习之后,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和接受而造成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缺失,学习动机水平下降,情绪消极怠惰等心理和行为现象。一般来讲,学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要么偏激叛逆,要么消极怠惰;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卑感、孤独感、厌恶感、恐惧感交互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常常失控,进而导致其厌倦,反感甚至躲避学习,学习成绩落于人后,最终陷入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即: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文尝试将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结合起来,研究习得性无助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危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采用习得性无助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 497名大学生施测,用AMOS17.0建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显著负效应(P<0.01),其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大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心理资本间接缓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效果大于其直接影响;提升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减少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习得无助的研究成果,结合学困生心理特征,探讨了学困生习得无助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一种事物经历过多次失败所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的心理状态,进而对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习得性无助提出之日起,心理学家就针对这个问题在不同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最早的研究在动物身上进行,此后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了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防治措施等,有助于加深对儿童习得性无助的认识,有效地干预和化解儿童的习得性无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马香桃 《考试周刊》2014,(89):85-86
习得性无助普遍存在于中职生中,对中职英语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仅造成中职生学习动机下降,而且使其学习效率低下,自我效能感降低,最终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无望的心理。习得性无助有强烈的弥漫性,不仅会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危害,对其他各科的学习也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妨碍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的不良影响并且探索出消除习得性无助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它揭示了一个人由于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这个群体所拥有一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遇到习得性无助现象。通过分析处境不利儿童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晓  顾海报  贺桂芳 《考试周刊》2013,(96):173-174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等,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方面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教师和家长要多方参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性,从而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17.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本文阐述了影响习得性无助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是由塞利格曼通过在狗的身上实验发现又在人身上得到证实。笔者根据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分析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述,提出了五条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向自我效能感转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或其他原因,学生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所谓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的受到挫折后而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简称:无助感。”(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①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产生,就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在做事时消极被动、缺少热情。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有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习得性无助感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  相似文献   

20.
陈茜 《考试周刊》2013,(47):105-106
习得无助是人在学习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文章简要介绍了习得无助理论,指出了习得无助在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中的常见表现,分析了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的原因,并提出了五种减轻习得无助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