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盛唐的三大诗人之一的王维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由于母亲的影响、仕途坎坷及亲人的离世,王维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禅宗愈来愈深的影响。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佛光禅影就是受到佛教禅宗影响的表现。这些渗透着佛光禅影的诗歌阐述了佛教禅理和王维的禅居生活并营造出了禅境,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艺术思维与佛教禅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于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儒家的"民本"与"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理念,道教、佛教的劝善与因果业报之说,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慈善的思想基础,为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元末明初,江南地区为汉地佛教中心,法门兴盛,人才济济。名僧大德普遍淹通佛儒,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广泛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出于稳固明王朝统治和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明太祖重视对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与笼络,名僧大德普受征召,并择拔"通儒僧"出仕,径为所用。然而,在明太祖竭力强化专制统治的背景下,江南佛教上层累受各种"党狱"之祸的株连,政治压抑和迫害的阴霾常常笼罩在这些人的头上。经历了洪武一朝,江南佛教人才迅速凋零,僧团萎靡,江南佛教上层作为一股有影响的社会力量由此而消散。  相似文献   

4.
王骥德的曲学与佛教中道观有着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王骥德在论述"本色"问题时采用了中观思维方式,描述"本色"内涵时又融化了中道观的"无分别"理论;在阐释戏曲曲文咏物的作法等问题时则直接运用了佛教中观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相似文献   

5.
兖州市兴隆寺塔地宫出土的宋嘉祐八年"安葬舍利"碑文中提及了龙兴寺、精妙寺和重光寺三个寺名以及三十余个院名。这些寺、院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然而,这涉及到该寺塔的修建究竟是一种基本上局限于宋代龙兴寺一所寺院及其分院的单独行为,还是一种较为广泛地动员和求得了当时兖州佛教界支持的教界集体行为以及部分施主支持的社会行为。经辨析考证,除了少数"院"为宋代兖州龙兴寺的下属"分院"外,绝大部分"院"应该是独立的佛教寺院,它们与龙兴寺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规模宏大雄伟之宋代兖州龙兴寺塔,正是在宋代兖州各佛教寺院僧众以及诸多社会信众的助缘之下修建成功。  相似文献   

6.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清初遗民词人受地域文化、晚明禅悦之风和自身悲剧性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与佛教有着或浅或深的联系。他们或游览寺庙、或与僧人交游、或逃禅为僧,因而大多对佛教有深刻的理解,使他们的许多词明显具有佛教思想的烙印,主要表现在词人"如梦"情怀、虚空思想、引用佛教语汇、词的苦寒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9.
《野草》当中佛教语词的运用,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审美世界。纵观《野草》24篇(包括《题辞》),《失掉的好地狱》是佛教语词运用最多的一篇。它呈现出那一时期鲁迅先生复杂的"心造的地狱"世界,神、魔、人隐喻鲁迅精神世界不同的意识。借"地狱"这一佛教意象来表现客观现实对主观意识的影响。历史现实与精神世界使得在鲁迅"心造的地狱"之上开出的曼陀罗花有其丰富的内涵。这些佛教隐喻形象本身构成了一个超越喻体而独立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为主要内容,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转世投胎、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其题材来源、思想内容、情节结构以及作家创作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充分运用了佛教文化"诸行无常"、"诸法皆空"以及佛家因果轮回等观念来塑造人物,显示了佛教文化对其人物塑造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镰仓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日本中世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对宋交流及旧佛教自身的弊端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传统佛教与中国佛教融合而成的镰仓六宗虽未能完全摆脱旧佛教思想的阴霾,却使日本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贵族化"到"民众化"的转换,从而确立起"庶民佛教"这一大众救济的宗教形态。"庶民佛教"不仅大大推动了古代日本佛教的民间普及,同时也促进了旧佛教的改良运动,引导了中世民众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2.
在佛教、道教中,用来婉称僧侣、道士的死的词语是相当丰富的。但这些词为什么要这样说,它们的理据何在。本文力求弄清楚这些"死"的同义词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文教资料》2012,(16):34-35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一、要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以人为本"从字面上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前提出发来解读。比如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儒家的"仁"学、佛教的"普度众生"、存在主义的"人学辩证法"等,这些解读虽然有某些值得借鉴和吸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斯一  王致兵 《教师》2011,(22):126-127
一千多年前,三亚南山与鉴真结下了佛教因缘。一千多年后,赵朴初先生将这种佛教因缘细心培植,终于开花结果。三亚南山佛教文化,体现了赵朴初先生"佛教是文化""人间佛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世上所有的宗教里,恐怕没有哪个宗教像佛教那样看待人生。佛教有四圣谛,都极言"诸受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忧悲恼苦,这些苦每个凡人都会认为确是苦,无甚特别。但佛陀对“苦”的更深层次更本质的界定,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人但凡领悟这些观点,都不得不叹服。  相似文献   

17.
中印文化是有着相似性的东方多元文化。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与儒家"和"文化思想在中印两国文化中具有最显著的相似性,它们都把对"和平,和睦与和谐"的追求作为两国文化的价值诉求。"非暴力"思想与"和"思想是人类和平、和睦相处的一剂良药,具有普世价值。它们的价值导向为两国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文化选择思维范式,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各教派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吸收、消化、剪裁,构建了各自的佛教教义思想,体现了藏传佛教思想的融通性。其中,觉囊派通过对"中观"、"空性"和"佛性"思想的独特理解,并以三者的融通为落脚点构建出了系统的教义思想体系,这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一种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致兵  王斯一 《教师》2011,(14):123-124
本文对中国佛教"汉明求法"说以及初传之地提出质疑,认为佛教初传首先在海上。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路上的佛教传播,加之三亚在海上航线的要冲位置,为佛教首先传入三亚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