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夏冰 《中国科技信息》2005,(22A):116-116
水驱曲线法是天然水驱和注水开发油田特有的实用方法,可用于水驱油田预测可采储量,当油藏全面水驱且含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计算出地质储量。目前上报探明储量时多数油藏处在勘探开发初级阶段,而也有区块在经历了部分开发阶段后进行储量复核重新上报探明储量,此时油藏处于开发中后期,可以利用水驱曲线法进行动态储量计算,与容积法进行映照,提高计算精度。通过分析东辛油田辛斜161块开发特征,绘制水驱曲线,并预测谈块的可采储量.经与容积法复核的地质储量对比,发现利用客积法计算复核上报的地质储量值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9):19-20
水驱曲线是预测水驱油田采收率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每种水驱曲线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本文以杏子川采油厂XX井区为例,判定丁型水驱曲线较为适用该区块,进而计算其可采储量与采收率,对国内其他低渗透水驱油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文中针对目前现场丁型水驱曲线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丁型水驱曲线法,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原方法的适用范围。文中还分析了甲型(半对数)水驱曲线法、原丁型水驱曲线法和改进的丁型水驱曲线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例计算表明,改进的丁型水驱曲线法可以对应多条水驱曲线,在多油层注水开发油田可采储量预测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文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种新的水驱规律曲线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但可以预测甲型和乙型水驱规律曲线的变化趋势,而且,当模型常数A=-1、B=0和A=0、B=-1时,还可分别得到丁型和丙型水驱规律曲线法。应用该方法时,只要将油田历年累积产油和累积产水数据输入现有的程序,即可自动进行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方法在描述油田开发整个过程总体水驱规律和计算油田可采储量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驱特征曲线是水驱油藏分析动态储量、预测可采储量和水驱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针对矿场上常用的甲型和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分析了影响其直线段的因素,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出现的含水率在75%左右,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出现的含水率在65%左右。  相似文献   

6.
张斌 《内江科技》2009,30(2):120-120
石油可采储量是制定油田开发规划的物质基础,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编制调整方案的基本依据.因此可采储量标定结果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已开发中后期油田而言,可采储量预测方法主要有童宪章图版法、水驱曲线法、递减曲线法和增长曲线法。不同的方法,标定出的可采储量会有很大差异,作者提出了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和结果应该与油田实际开发指标相结合,从而选出正确的方法,标定出现阶段合理的石油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7.
丁文阁  滑辉  袁梅 《内江科技》2011,32(4):150+104-150,104
渤南油田义80块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低、目前地层压降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在精细地质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完善注采井网为主的开发调整。调整后,义80块的开发效果明显提升,储量控制程度及水驱储量明显增加,区块整体产量得到提高,递减减缓。  相似文献   

8.
利用注采特征曲线,对杜229块"十二五"期间新增可未储量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蒸汽吞吐阶段增加可采储量的途径,一是利用水平井与直井组合进行二次开发;二是转换开发方式。"十二五"期间,利用上述技术途径,杜229块新增可采储量为151.77×104t,大大改善了开发效果,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朱凯  景江华 《内江科技》2012,(1):138-139
油田的可采储量,是油田开发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准确地加以预测和确定。文章介绍了可预测油田可采储量的不同方法,包括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含水率和采出程度法,相关经验公式法在油田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对童章宪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法根据水油比和含水率的关系做出了改进,找出适用于本油田该区块的关系式,准确预测了本油区的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10.
稠油油藏是孤东油区的重要油藏类型,其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占全区的16%,标定可采储量占全区的10%,主要采取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部分单元采取蒸汽吞吐+间歇蒸汽驱开发。稠油油藏开发初期主要采用参数类比法、经验公式法、地质综合研究法标定可采储量,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注采关系曲线法、递减法标定。从应用效果来看,注采关系曲线法和递减法能够比较准确的反应开发实际,但递减法是稠油油藏可采储量标定方法最终选择,而初始递减率及递减段的选取是递减法标定可采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全宏 《内江科技》2014,(6):49-49,68
本文以乐安油田草13沙四薄互层稠油油藏为例,对水驱转热采开发井网、技术政策界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部署了草13沙四水驱转热采开发方案,动用地质储量490×10 t,预测方案实施后前三年平均单井产能5 t/d,新增产能7.8×10 t,15年累积增油97.7×10 t,全区提高采收率12.56个百分点。4 44  相似文献   

12.
李金龙等 《内江科技》2014,(4):88-89,137
<正>本文以俄罗斯某油田为例,应用多种方法对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的采收率进行标定,标定结果证实了静态法不适用于碳酸盐岩的采收率标定,动态法中的相渗曲线法也不适用于该类油田的标定采收率计算,而动态法中的驱油效率法、图版法、水驱曲线法及其变形公式、无因次注入采出法预测的采收率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3.
水驱特征曲线有五十多种,每种水驱特征曲线都难以描述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都有其适用条件。分析认为不同的含水阶段、不同原油黏度和不同油水黏度比油田适用不同的水驱曲线。水驱特征曲线在采收率预测、产油量预测、体积波及系数计算等方面应用时,须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牟娜丽 《今日科苑》2007,(18):185-185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聚合物前深度调剖的效果进行了预测;并对水驱、聚合物驱、调剖水驱、调剖聚驱等驱油方案进行了对比计算,为改善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内江科技》2012,(3):146+198
胜利油田陈25块为薄层稠油油藏,应用水驱方式开采后,油水流度比大、油井含水高,严重影响了区块整体开发效果。需尝试新的开发方式,提高单元开发水平。在细致地油藏地质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水溶性自扩散体系水溶液室内驱替实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陈25区块实施并完成了自扩散降粘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行注水井伴注矿场实验后,效果显著,该块增加了水驱油效率,提高了渗流能力,经济效益显著,达到了化学驱油、降水增油的目的,解决了陈25单元薄层稠油区块改善水驱效果的问题,对稠油区块的开发具有很好示范作用,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为水驱薄层稠油油藏探索了一种新的经济有效的改善水驱效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了卫城油田卫22低渗复杂断块油藏,强化地质基础研究、滚动扩边、调整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及行之有效的地质对策、生产措施和工艺手段,并介绍了高含水递减期油藏开发由油藏生产管理向油藏开发经营管理转变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彭利 《内江科技》2013,(8):62-63,85
本文针对王场油田潜43低渗透油藏各小层井网完善程度差,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小层层间物性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在地质再认识和油藏动态分析基础上,根据储层的沉积条件、储层构造、物性好坏、裂缝发育程度、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等进行区带精细划分,以新的开发区带为单元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制定王场潜43中高含水期合理开发调整技术政策界限,指导油藏调整,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调整改善了潜43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梁23块为中高渗油藏,早期实施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期。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详细研究了该油藏的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传统储量预测方法忽略了实际投入过程中井网条件与初始开发指标,导致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有一定的不同。且不能体现增加储量后当前储量变化情况,有很高的滞后性。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多种工作频率下扫频介电测井储量预测方法。依据介电测量对底层水含量敏感的特性,采用扫频介电测井技术获取介电常数,和其余测井方法结合在一起计算地层的含水率,实现扫频介电测井。通过指数递减法对油田可采储量进行测算,发现储量主要和初始产油量及递减率有关,给出初始产油量和递减率计算公式,确定二者的主控因素。建立递减率和含水关系式,构造各种油藏种类下初始产油量递减率和储量预测模型,以及不同含油层下初始产油量递减率和储量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预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盐家油田永北特低渗砂砾岩油藏地质储量4167万吨,多数属于未动用状态。由于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储量动用难度大,开发风险高,通过盐22扩块实施产能建设,探索摸清了该类油藏的开发风险和技术难点,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下一步油田其他类似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