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葛蕊 《生活教育》2015,(5):70-72
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行文自由潇洒,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但是我们的中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写故事,这是为什么?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力图能管中窥豹,希望能够打开一扇激发联想和想象的窗。  相似文献   

2.
马立新 《学语文》2008,(5):49-49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丰富、意境空灵、意蕴雅致,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广阔的艺术理解空间和文学欣赏再造空间。婉约含蓄、气象万千、飘逸洒脱、情韵飞动是我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为古典诗词增添了无限光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的阅读与欣赏的评价中。要求:“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的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然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并非易事,因为欣赏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造。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看到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不仅惊叹于新颖别致的构思和优美流畅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走进去,品味作品的意境,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挖掘其深蕴的人格美,进而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内容的美。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感受和欣赏美呢?一、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千姿百态,欣赏其…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足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足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同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文学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机械地再现,而是能动地“再创造”。读者阅读作品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知识积累,并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积极地感受、体验和思索,同时又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因此,欣赏活动是欣赏者调动各种心理功能对欣赏对象的再度“加工”和“改造”。凡艺术欣赏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没有“再创造”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欣赏。可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对诗歌课有这样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文学欣赏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中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空白手法的使用恰恰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本文结合文学创作中空白手法的具体使用,论述了如何导引读者参与对作品中形象的再创造,以丰富作品的内含,使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空白”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聂金莲 《成才之路》2011,(24):27-27
诗歌一般通过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这些意象的深层内涵只有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在新课改的今天,初中人教版语文更重视诗歌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在这些方面进行联想想象:联想想象传神的词语;对作品语句的联想与想象,包括再现事物生动的形象、浮现事物丰富的色彩、想象声音、想象过程、想象心情、想象感受等;对作品段落的联想想象;对整篇文章的联想想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派作品主要以线、形、色等形式因素间接地传达意义,这与幼儿期尚完好保存的人类的感知本能和直觉相一致。幼儿的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容易与这些作品达到默契与相通。接触太师作品、欣赏大师作品,让幼儿的潜质与大师的心灵进行碰撞,去感受美、表现美,孩子的终身都会洋溢着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这就是让幼儿欣赏“现代派绘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它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是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菩萨蛮·大柏地》就是毛泽东同志创作的一首意蕴隽永的词作。这篇作品被编排在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二单元中。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与联想”,编排这篇讲读课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事物与联想”这一读写技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授新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前提条件进行测评。如:回忆我们曾经在第十册和第十一册中学过的两个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认为,读在学欣赏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中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空白手法的使用恰恰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本结合学创作中空白手法的具体使用,论述了如何导读参与作品中形象的再创作,以丰富作品的内含,使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最重要的就是引领学生与欣赏作品间发生情感共鸣,假设教师准备和使用的欣赏作品没有令学生与作品有情感共鸣产生,那么,不管教师准备多么充分、课程内容如何丰富、语言多么美丽动听,美术欣赏的结果都仍是失败的。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审美心理的了解,重视良好教学氛围的创造,通过筛选美术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低龄儿童的绘画作品都具有新奇的形象和绚烂的色彩,人们无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但是,当这些孩子年龄逐渐变大,升入中学之后,我们就很难再看到他们创作出美感丰富、想象惊人的作品了,这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哥德说过:“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我们可以这样讲:没有想象力的写作,就像没有翅膀的飞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语文新课标在写作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声音艺术,是听觉艺术,我们要依靠听觉感受形象和获得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欣赏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时,同学们对这首乐曲比较陌生,当然更谈不上亲眼见过那里的风光,因此对作品很难理解。对此我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等心理教学手段。我把小溪与江河的流水声录制下来,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辨析,然后提问:“哪种声音是小溪的,哪种是江河的波涛声,你是怎样分辨出来的?”同学们回答:“因为在自然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声音。”“对,这就是联…  相似文献   

18.
元曲不能像画版一样直接涂上色彩,它是由文字构成的,这让我们有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联想与想象,这些曲子所展示出的一幅幅画面具有了丰富的色彩,透过这些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曲作者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文学鉴赏虽然以对作品中的形象的具体感受作为开端,但它决不是纯感性的,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积极地活跃起来.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诗歌、传记文学作品时说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领会和把握作品的“神”,读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和理性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文学鉴赏中的感受、体验,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在理性认识制约下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文学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是作者用语言创造的具有审美潜能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意趣的自我体验和阐释。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消极地服从。它是透过语言的层面,通过联想、想象,融入读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思维过程,是欣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所以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更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发掘和把握作品情志的创造思维能力,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