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2.
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人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1)使温度改变。  相似文献   

3.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产生的压强差,将液体快速压进容器中。许多师生认为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从烧杯压入烧瓶,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很难形成喷泉,即使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也很难产生成喷泉,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速率较小。  相似文献   

4.
李莉 《化学教学》2003,(10):8-10
在物理与化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喷泉实验,喷泉的形成是根据物理学原理,要形成喷泉,压强差必须具备使液体上升h cm高度的条件,即:△p=P(环境a)-P(环境b)=ρ液 gh,因此,可以向一个盛有水的密闭容器(环境a)加压形成高压喷泉,也可以在一个密闭容器(环境b)内减压形成低压喷泉,如图一所示.  相似文献   

5.
液体的压强     
<正>压强可分为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其中液体压强是初中物理力学板块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压强是研究物体表面受到压力时产生的作用效果,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的区别在于液体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导致液体对容器壁和容器底以及液体内部都有压强。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区别在于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所以便于研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也可以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而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并且气体的体积容易变化,  相似文献   

6.
一个综合理化知识的喷泉实验设计天津师大(300074)卫子光,靳莹一、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早已为人们所熟知。通常是在盛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的密闭容器中,注入少量水,造成负压,从而导致与容器相通的水被压人其中,形成喷泉。我们还可以利用虹吸装置中容器内压强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在实验中的运用1.喷泉实验原理:利用某种气体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把液体压入烧瓶,在尖嘴处形成喷泉。例: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f,a中形成喷泉,b液体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符合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8.
倒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一种实验现象,其原理是密闭系统内由于气压差引起液体的倒流,其装置主要有利用倒吸原理进行某些化学实验和防倒吸两大类型。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涉及倒吸现象的实验进行剖析,使学生对倒吸现象有深入全面的理解。一、利用倒吸原理进行的化学实验1.喷泉实验。喷泉实验主要是利用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快速完全溶解在液体里,使容器和外界形成一定的气压差(负压)产生的液体倒吸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图1,圆底烧瓶中充满了易溶于液体b的气体a,根据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可知:滴管挤出液体b之前,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当向烧瓶内挤出滴管中的液体b后,因液体b吸收了气体a,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内外压强差较大,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液体b从烧杯中倒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0.
1目标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有压强。(2)认识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上各方向压强的关系。(3)认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液体压强”教学是在完成“压力和压强”教学后进行的,借助“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导出液体对支承它的物体有压强并不难接受,然而认识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以及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体积、总重无关,仅凭教师讲述,并不能让学生信服,利用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这部分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气态方程研究气体的状态参量,经常遇到被液体封闭着的气体。明确该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是解此类习题的一个关键。鉴于容器的形状千变万化和气、液所处位置的不同,学生对此往往不易掌握。实际上,这里有规律可循,即不论容器形状与气、液位置如何,被封气体的压强总等于大气压强加(减)被封气体处液面与自由液面间液体所产生的压强。(详见下  相似文献   

13.
考测点导航一、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相等;深度增加,液体压强增大;液体密度增大,压强增大。理解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实验试题是高考理综试卷的必考题目,其兼有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多重功能,也特别成为体现学科间综合的热点。气体压强问题是物理学科知识,但却和许多化学实验有关,尤其体现在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及喷泉实验中,复习实验时要注意体会和总结。1是压强差导致了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课本上的常规实验,其形成原因是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吸收或溶解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则将溶液迅速压入烧瓶形成喷泉。关于喷泉实验的考查大多与压强有关。如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29题Ⅱ中有这样两问:(3)用图1装…  相似文献   

15.
正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第二册中重要的实验,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往往与其它问题组合成具有探究性、综合性较强的能力考查型题目,为命题者青睐.下面谈一谈有关喷泉实验问题.一、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快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二、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16.
液体压强知识的学习需要较强的抑象思维能力,而通过实验来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可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有关实验题的解题方法辅导例1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玻璃管甲的下端和乙的侧壁扎有橡皮股,当把水仙过街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橡皮膜突出甲囹表明液体对容器的、有压强,乙图表明液体对容科的、有压强.【分析】图甲中橡皮膜向下凸出表明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又因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对阻碍它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因此图乙中橡皮膜向外突出.正确答案:向外、底部、侧壁.例2研究液体压强…  相似文献   

17.
张永生 《物理教师》2006,27(11):12-14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都说:液体内部的压强是液体的重量产生的.在失重情况下,液体对于容器就没有压强了.而在讨论气体压强问题时,教材用大量沙粒对圆盘的不断碰撞产生了压力的实验,进而引申、推断出气体分子对容器壁也会产生压力.气体分子作热运动,大量气体分子不断地和容器壁碰撞,对容器壁产生持续的压力,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就是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们又知道,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内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那么大量液体分子也会不断地和容器壁碰撞,为什么液体在失重情况下,液体对于容器就没有压强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微观机理有什么不同?本文试作一些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19.
在容器中用液体密封一部分气体.气体的压强如何求?有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容器内的同种液体中,取一个最低的液面,利用液体不流动时液面上下受到的压强相等这个性质求解.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公式P=ρgh计算液体内部压强时,由于g为常数,这样压强的大小就只和液体密度P和深度h有关.对于同一种液体,密度产不变,这时正确理解液体深度h就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关键.怎样确定液体深度h呢?一、如果是计算液体内部某点(处)的压强,则h是从液体表面到要求计算任强的那一点(处)的竖直距离.如图1,计算容器内部B点的压强,深度应为山,而不是h。;如图2,计算容器内部A点的压强,深度应为此;B点的任强,深度应为儿.如图3,若求容器底部A点的压强,深度应为h,而不等于L,L是液柱的长.二、如果是计算整个容器壁所受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