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很多,中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汇率制度。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保持稳定的合理性。在分析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日本的教训、对外贸易、有效汇率等方面后,本文得出结论: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保持基本的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汇率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能够适应所有国家和所有时期,汇率制度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对照美国、日本、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区的汇率制度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推断,美元、日元和人民币在未来应当以定期调整的均衡汇率作为中心汇率,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香港特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港币最终将进入人民币区域。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金融环境的变车呼唤着我国僵化的人民币汇率由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向真正的管理浮动制度转变。尤其进入新世纪,我国在经历了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后,经济日新月异,无论从GDP的年增长速度、国际收支状况,还是从金融市场的发展角度看,都具备了汇率制度改进的条件。在充分利用这一改革契机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金融环境稳定对于一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改革方式会直接制约改革成铲,所以汇率制度的发展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宜完全浮动化,而适宜采取汇率目标区的形式,并注重加强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增强汇率制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因劳动力优势而成为世界加工厂,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本文从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制度选择、汇率与国际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转向盯住汇率具有合理性;不仅在中国,在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国际收支都不是汇率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和谐发展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思想基础,更加灵活、上下波动将是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的汇率制度选择较为成功,但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值也得我们深思。本文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了我国汇率制度选择时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黎成  冯炜娟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51-54,69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日欧要求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越来越强,人民币升值也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中国政府必将权衡利弊,通盘考虑,在合适时机,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形成机制,形成面向市场、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维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渐进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表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代价是使一国的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成为一种内生的、附属于汇率政策的被动的工具。从整体上看,不利于在国际金融交易不断扩张的时代保持国内的宏观经济稳定。本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下探讨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缺陷与中国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汇率制度将面临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选择困境。本通过对选择困境的深入分析,提出渐进改革、建立互助经济合作组织等政策,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金融开放。  相似文献   

10.
论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是人民币的合理估价,而人民币合理估价的形成取决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及相应机制。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基于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正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和现实已证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的,只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其实现形式人民币汇率机制,渐露不足,需要调整。因此,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现行汇率制度分析,讨论了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和方向的搭配。提出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汇率制度的作用从属于宏观经济政策,汇率制度只有适应一国基本经济状况,并有与之一致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汇率制度的未来:当前的国际争论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际政策圈和理论界对国际金融架构的讨论中,汇率制度成为中心论题之一,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中间制度消失论”的兴趣,由此激起了各方热烈的讨论和交锋,全面分析和透视这场国际争论可以发现,各方就未来汇率制度提出的许多建议,既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国际汇率制度的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场讨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汪文钦 《考试周刊》2011,(43):238-239
自2002年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美国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给中国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美国2006总统经济报告直指中国的汇率管理问题,声称引起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部分因素就是中国"鼓励储蓄,不鼓励消费"的汇率政策,"让人民币价格能够更加自由地浮动将是中国的最佳选择",该报告敦促中国进一步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至2007年9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0.19%,人民币汇率弹性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人民币汇率走向弹性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这一汇率制度安排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汇率制度的选择应与货币本位制度相一致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浮动汇率制度是演变的必然趋势。中国的汇率制度实质是一种钉住美元的钉住汇率制 ,有自身的体制缺陷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建立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5.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与汇率制度及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以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货币替代对汇率的影响,那么,在弹性价格条件下形成汇率的“扩张效应”,在粘性价格条件下形成汇率的“迟钝效应”。因此,要从降低本国通货膨胀率,适度开放,缩小国内外利差等方面展开“反货币替代”行动;而且,建立和完善汇率目标区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反货币替代”,防止金融风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缺乏约束的金融体系、僵化的汇率制度和过早的金融自由化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维持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适当适度地引进外资、改革汇率制度和推进金融自由化是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英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5):120-124,128
本文从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外背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宏观经济意义、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及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着手分析,得出在近期内人民币汇率仍应保持稳定。文章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应适时调整汇率制度,以化解目前的升值压力,提高汇率政策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1997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危机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汇率制度选择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逡巡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本文认为,无论选取何种汇率制度,都要以维护经济稳定为根本目的,因此,目前东亚新兴经济体选择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宽带爬行汇率制度是较为合适的。对于现阶段的东亚新兴经济体来说,应逐渐放开对资本流出的限制,而对于资本流入的速度要进行适当的控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再实现从中间汇率制度到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1997年5月以来,东南亚爆发了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亚洲和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场危机首先发生在泰国,从5月开始,泰国股市下跌,泰铢贬值。7月份泰国宣布放弃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结果在曼谷等大...  相似文献   

20.
汇率制度、路径依赖与东亚货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东亚国家(地区)所实行的实际钉住美元汇率制度是引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但近两年东亚部分国家(地区)又重新恢复了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同时由于欧洲货币合作的成功示范,也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地区)对于实现区域货币合作的广泛兴趣,重归实际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只是各国(地区)在危机后过渡时期内的次优选择,东亚国家(地区)短期内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选择实际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而从长远趋势来看,通过对欧洲货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验考察,东亚国家(地区)的当务之急应当是积极为推动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