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代词"人家"为个案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自称范畴下的主观化表现。汉语自称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不同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之分,但相互之间在意义方面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自称代词家族相似性的突出表现是:代词系统中的自称意义存在着复杂的交叉跨类现象,基本语义类不同的自称代词存在着"大异小同",基本语义类相同的自称成员之间存在着"大同小异"。不同成员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从而形成非常复杂的自称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双宾结构的基本形式和句式语义进行理论考察,重点揭示殷商甲骨时代双宾结构范畴的句式分布和语义特征,认为汉语双宾结构的"原型"就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献祭"事件范畴的典型成员,这类典型"献祭"事件的语言表达结构就是双宾结构的原型范畴,从而揭示汉语双宾句式的源头及其句式语义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原型语义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语义学源于维特根斯坦对“游戏”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的描述。语义以原型范畴的形式存在,由原型和边缘构成。原型为家族中的典型成员,边缘为非典型成员。原型理论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达语义,避免了传统语义理论如指称论、充分必要条件说等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承汉代下启唐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骈赋是其最典型的文学作品代表。文章详细研究了骈赋中颜色词语"紫"和"红"的语义。首先,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然后运用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分析了各项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因为"红"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的颜色词语,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则长期代表着正红色,直到唐代,"红"才取代"朱",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使用最多的红色范畴颜色词语。因此,文章最后将骈赋中"红"的语义与现代汉语中"红"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同一语义资源可以在不同的语义范畴体现,各范畴成员的分布体现出渐变化、精密化。高职生英语基础薄弱,在不同语类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逐步增强对不同语义范畴的渐变化和精密化的认知,构建出不同语义范畴的原型序列(sequence)和图形(figure)。  相似文献   

6.
姜培培 《海外英语》2013,(7X):269-270
该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将被动语态视为一个句法范畴对其具体实例作出分析,界定be-passive为典型成员以及其他非典型成员。该文从原型范畴的视角出发,对被动语态范畴的不同形式和语义特征做出解释,以求对理解和使用被动语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钟立娜 《海外英语》2020,(7):244-24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是一个范畴中各成员的基础,词汇语义是系统的,多义词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该文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大学英语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席蕊  张凌 《考试周刊》2015,(17):95-96
运用原型理论研究"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提出"中国英语"是英语原型范畴中的非中心成员。一方面,"中国英语"与"英语"原型之间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另一方面,"中国英语"有区别于其他成员的本质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英语的"显性特点"和没有为学术界重视的"隐形特点"上。  相似文献   

9.
以in,inside,into和within为例,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方位词的范畴化问题。依据属性、典型性的等级性及完形这三个标准,认为方位词在某种角度上可被范畴化。  相似文献   

10.
何春燕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57-59,6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不同的理解;原型范畴的属性不确定性、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不相等性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对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包括原型范畴理论和范畴层级理论.范畴的最典型的成员就是原型,范畴包括有基本层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范畴化具有认知功能,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有助于分析和确定词语语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4.
孔莎 《考试周刊》2008,(2):160-161
对多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近二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对词语多义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心理学中的范畴原型理论被引入认知语言学来解释义项之间的关系.语义范畴被纳入原型范畴,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又是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梁山话中有两种特殊的空间方位表达方式:一是重叠,包括方位词重叠和指示代词重叠;一是以"家"为前缀的处所词。本文首先分析方位词和指示代词重叠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然后对以"家"为前缀的处所词进行语义阐释。  相似文献   

17.
英语动词是词类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学习者对动词习得和运用有较大的困难。原型理论对动词的一词多义、由形容词和名词通过动词化过程转化而来的非典型动词以及通过词缀转化而来的边缘动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为动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其中心成员在语义上更多地体现出动词特征,而边缘成员不仅具有动词某些语义特征,还与邻近词类范畴的一些语义特征相似。因此,关注词汇的原型义项是动词习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宁雅雯 《海外英语》2014,(7):244-246
概念范畴边界模糊或清晰,表现为语义模糊或语义明晰,范畴边界问题的研究对语义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范畴边界的研究,近年来大部分学者都以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框架。这些学者采取一种静态语言观,更多关注范畴边界的静态特点,忽略了语言的动态性。笔者认为范畴是动态构建的,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在语言上体现为语义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   

19.
"古有X,今有Y"结构是汉语对举结构中的一类,其结构对称,借古衬今,语义深刻。通过语料库检索数据的分析,按照X和Y语义韵的不同,将该类结构分类为同向衬托和反向衬托两类。随后,以认知语言学的焦点-背景理论、原型理论对该结构的意义进行分析,发现X和Y一般同属一个范畴,X为古代著名人物或事件,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Y在此结构中被主观认为与X十分接近,甚至也为范畴的典型成员。但Y却为谈话的焦点,而X是背景,起衬托作用。继而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X和Y之间的联系以及该结构意义的创生过程。  相似文献   

20.
原型心理内涵的双重性是指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和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原型范畴特点决定了原型受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文化定势渗透到原型中,影响到原型与范畴成员的关系,决定着原型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