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究竟怎样掌握呢?“血”字有文白二读:一读xue(文),用作书面语读音;一读xie(白),用作口头语读音。但是,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时候不大容易区分,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e。如:血液、血  相似文献   

2.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多次出现“血”字,而读音不同。由于“血”字读音时常变化,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血”字读音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血”字有文白二读:一读xùe文,用作书面语读音;一读xiě白,用作口头语读音。但是,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时候不大容易区分,要是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掌握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ùe。如:血液、血管、血汗、血迹、血案、血本、血统、血色、血债、输血、贫血、心血、充血、热血、浴血、血小板、吸血鬼、混血儿、脑溢血、血海…  相似文献   

3.
“血”字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读音,一作xiě,一作xuè。用时怎样区别呢?《新华字典》指出:xiě、用于口语。但实际运用仍不好区分。  相似文献   

4.
谈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当前口语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加以论述:一是区分口语和书面语;二是学会惯用语的使用;三是掌握俚语、俗语;四是了解禁用语。  相似文献   

5.
韩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具有较大差异,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发现学生不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现象,尤其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省略助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喜欢用缩略形等书面语口语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在韩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正确了解文体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韩语语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韩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具有较大差异,日常教学中,我们容易发现学生不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现象,尤其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省略助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喜欢用缩略形等书面语口语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在韩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正确了解文体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韩语语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英语语言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其中最常见的是口语语体和书面文体两大类.笔者现就英语的口语语体的基本特征作一分析,以供读者参考.一、英语口语的词汇特征不同的文体要求使用不同的词汇.口语语体要求使用口语词汇,书面语体要求使用书面词汇.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他们首先学会的都是口语词汇.一个英国人可能远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懂得了thin,fat,brave这些词,但当他接触到了emaciated(=thin),corpulent(=fat),valorous(=brave)这些词时,恐怕还要等他读了许多年书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说,口语是第一位的,而书面语是第二位的.有些词语只能用于口语,而另一些则只能用于书面语.如果你不懂得这些,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随便交谈时使用文雅的书面语,那就显得很不得体,进而使听者啼笑皆非.如果你问一位同学“你读过这本小说吗?”你一定会说:Have you read the novel?但是你如果说Have you perused the novel?别人定会说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使人感到莫明其妙.因为peruse一词是很严肃而又郑重的书面语.不能随便地用于日常口语.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  相似文献   

9.
从书面语改革看高考文言文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字产生以前,语言只有口语一种形态;字产生以后,语言又多了书面语一种形态。口语形态和书面语形态各有长短。书面语的长处是可以供作反复琢磨,删去点什么,添加点什么,调换点什么,因而比口语更简洁、更通顺、更全面、更周密、更准确。但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书面语往往保守、滞后,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就会和口语拉开距离,成为“古代的书面语”,成为人们学习钻研的对象;当后代的口语逐渐成熟以后,便会形成一种新的书面语言,这时候社会就会用新的书面语言作为书面形态的主流语言,解决现实交际问题;而把旧的书面语言交给一些历史化工作去学习、钻研,并且把旧的书面语言所负载的内容转由新的书面语言来负载,从而解决化传承问题。这是语言、化的发展和传承的普遍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口头形式,书面语是语言存在的书面形式。语言刚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后来文字产生了,语言才开始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古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芦苇”一词,在春秋时代称之为“蒹葭”。我们现在如果有人说“河套里长满了蒹葭”,相信大多数人听不懂。但在春秋时代,普通劳动人民全以“蒹葭”称之,如同我们说起“芦苇”一样自然。后来文字越来越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就越来越大。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曾大…  相似文献   

11.
说“得děi”     
“得děi”字一直处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比较来研究“得”字的产生发展、“得”字的组词造句、“得”字用法的特殊性以及“得”的否定等问题,从而揭示“得”的独特之处,这对于“得”字本身的全面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读的课文大部分是现代文,口语和书面语是一致的,而不是像古代书面语(现在说的文言文)和口语那样,各是一套。所以,高中生学现代语文没有多少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13.
管大成 《广西教育》2014,(9):51+68-51,6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中,“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这一定论早已被语言学家们证实。儿童在自己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在作文起步时如何做好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使作文这种表现书面语的形式更好地得到发展,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在遵循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个新的可行性的起步作文教学法——“口语作文”,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与起步作文的关系,以及该方法的理论解读、遵循原则和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聋生学习口语的目的不在于“聋生会说话了”或者提高聋生的说话能力,而在于让聋生具备基本的唇读能力,能够帮助区分聋人手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虽然口语与书面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的语法顺序是一致的,语法关系也是一致的),在聋人手语与书面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聋生掌握书面知识,便于促进聋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的一种手段。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口语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着力改进教法,把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景。另外,在语文活动中,我还采取“听、读、讲、演”四字滚动训练法,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这“四字”法是:“听”,就是要听广播,听别人的发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读”,通过读课文或报刊,培养学生说话的语感;“讲”,就是要讲故事,讲身边发生的事,讲话要达到感情…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结构助词主要有三个:的、地、得,,这三个词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口语中没有区别,所以、书面语中常见有人把它们用错,小学生更不例外。有人撰文说,结构助词“de”主要表示中心词与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准中心、词,确定中心词的词性。就可根据它们的用法,准确选用这三个“de”字。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中,“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这一定论早已被语言学家们证实。儿童在自己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在作文起步时如何做好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使作文这种表现书面语的形式更好地得到发展,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在遵循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个新的可行性的起步作文教学法——“口语作文”,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与起步作文的关系,以及该方法的理论解读、遵循原则和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