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爱华 《江苏教育》2022,(78):78-80
<正>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曾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拾其牙慧,是否也可以说,语文教研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迷恋”是态度、情怀和精神,“学问”是标准、专业和智慧,而“他人”,既指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也指浸润在语文课堂中的万千学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教法、学法,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迷恋他人成长”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境界,抵达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学研究具有吸引力、思想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相似文献   

2.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3.
教学自述曾听一位心理辅导工作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条件地积极接纳每一个学生,是作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并以此作为我对待学生的基本原则,促使我和学生在平等互助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4.
为师之“慎独”与“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体 《中国德育》2010,(11):84-85
“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即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良心相联系,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但可以指出,  相似文献   

5.
平时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时候,老师们总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你能通过读让我们感觉到……”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会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好意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读给我们感觉到各种情感或境界呢?  相似文献   

6.
老子设置的最高境界,是“婴儿境界”,所谓婴儿境界,指的是没被人类“文化”污染的自然淳朴而生命力最为强劲的境界,这种淳朴自然的婴儿境界,是与老子的圣人“无为”人格体现的最高精神及行为准内在关联的,达到这种人生境界,有一个逐步展开的人生修养过程,即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克服(一层一层深入地克损)自己的情欲,最终达到无私无欲(无为)的素(淳)朴境界。这个过程可以归结为知止、崇俭、弃智、去欲这样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老子说:“上善若水。”圣人认为:大自然中,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没有比水更坚硬的了,没有比水更善变的了。所以圣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人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水这样的层次。圣人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学问和技巧,是有道可寻的。那么,该如何达到“上善若水”  相似文献   

8.
对“境界说”进行生成结构的系统分析,是理解冯友兰学术发展脉络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考察“境界说”的发轫入手。层层深入“境界说”的基础、方法、内容以及意义.试图以此来更进一步地阐释“境界说”的内涵和价值,更深入地理解“新理学”体系。同时,也通过对“境界说”的生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揭示“境界说”本身存在的难以量化、操作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境界?佛教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六祖慧能云游到广州,在法性寺(广州光孝寺)做挂单和尚。有一天,印宗法师在寺院宣讲《涅槃经》。这时,寺院旗杆上的幡被风吹拂,哗啦啦飘扬。于是印宗法师考僧众说:“你们看,这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有人大声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反对:“不!是幡在动!”慧能说:“其实,诸位所言都未能言及其中的真谛,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说得多好,这就是境界。做任何事都要达到一种境界,无论是作画、做人、读书都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达到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作为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点即在其境界说,而其境界说的核心又在其天地境界。也正是这天地境界一直以来在学界颇受争议。从传统“有”“无”概念来看,冯友兰天地境界是融有佛道之有无智慧,然终归有之境界。而要达到冯友兰天地境界,须是借助佛道之无之智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觉解即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敬及集义的过程就是一个持“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可是走向“境界”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堂语文课需要在教师的唤醒下走进“语境”,在教师的拓展下进入“文境”,在教师的构筑下走向“意境”。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为语文课堂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因此,语言学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写文章就像观山一样,应该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或山峦起伏,或深谷幽远,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惊奇感。我们在写作记叙类文章时,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故事情节多些波折,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才能在曲折中让人体会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学会爱自己     
你说你现在比较担心自己的“胖”而从前并不这样,是否想过,你现在的这种担心代表什么?林老师想说,这代表着你现在更多地“关注”自己,这是我们的内心成长的表现,所以,首先为你的成长喝彩!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林老师更期望你能更多地“关心”自己,更多地“爱”自己。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享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听课拾零     
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当前,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使学生逐步“进入这样的境界”,正含辛茹苦,不断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最近,笔者到武汉市几所非重点中学“看”了一些语文“课”,觉得有的课上得颇有特色。现在,笔者把“看”到的几堂语文课的特点向读者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见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面对中考的挑战,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比分大,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以达到熟练应考的水平呢?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唯有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学习的习惯,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自己学习的习惯呢?我想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