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拿大议会选举制度始于殖民地时代,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才真正实现联邦普选。阻碍加拿大联邦选举权扩大的主要因素是英裔当政者保守的政治、社会、种族和宗教理念,推动力量则主要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工人运动和战争的冲击及影响。加拿大联邦选举权的扩大,经历了复杂的漫长过程,纵向特征以渐进为主,横向透视则显示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加拿大崇尚改良的政治文化和多样化的国情。  相似文献   

2.
人类早期文化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从宇宙观上说,东西方不同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神、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相比较而言,东方人更注重神化的自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神化的人,这从人类早期的绘画遗存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东西方人的宇宙观和性格逐渐有了明显差异,东西方的宗教及宗教美术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差异.相对而言,东方宗教与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明显地比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要柔和、含蓄而深沉,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则显得强烈而明朗.这实际上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东方民族在言行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确实比西方民族要温和、含蓄、内在一些,而西方民族则相对冲动、直白和外在一些.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在19世纪西方画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文艺思想、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他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他主宰着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本文旨在通过两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特征和表现来认识东西方两种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诞生,其灿烂夺目的光彩照耀着整个欧洲和世界画坛,掀开了西方现代绘画史上崭新的一页。一百多年以后,尽管现代艺术流派纷呈,印象派绘画对我们的艺术创作仍产生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6.
法国人在加拿大早期开发史上的殖民活动可分为两个阶级。17世纪中叶之前为探险期;17世纪中叶之后为开发定居期,但在17世纪中叶之前,法国人也在加拿大做了几次建立移民定居点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影像绘画源于国外的“照相写实派”,中国艺术家早期对影像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不同地区都有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影像的视觉效果,至21世纪初期,中国影像绘画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信仰、宗教、邪教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它们分别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仰最终要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而宗教的世俗化却又使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宗教归结为一种与世俗秩序并列又与其发生千丝万缕关联的信仰体系。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信众心理层面考察了宗教的源起;解析了宗教对社会结构和信众所具有的多重功能;揭示了宗教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1.
肃北蒙古人的先民大约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陆续进入了今天的肃北地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他们借鉴吸收了周围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不断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文化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扣了解肃北蒙古人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现状尤其是宗教文化的现状,笔者对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进行过扎实的田野调查。经调查发现当今肃北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大量残存古老萨满教信仰习俗。并部分习俗与现令的佛教信仰交融为一体;除此肃北蒙古人佛教信仰的独具特色之处是其僧俗不分现象;另外如今肃北蒙古人信仰出现了多样化扣弱势化趋势便构成了他们宗教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14,(6):23-26
女神信仰是越南人信仰的古老起源,而母性宗教则是越南第一个信仰教派。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探讨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在越南的创立发展、宗教象征及崇拜方式,最后介绍越南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的现况。  相似文献   

13.
在我看来,《罪与罚》凝聚了19世纪后期深刻的思想矛盾与精神痛苦。这个时代的俄罗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在社会层面,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而在精神层面,传统的东正教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来自欧洲的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共产主义、无神论等新思想,在俄罗斯思想与文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在那个年代,究竟是该信仰上帝,还是该信奉无神论?是该保持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作为一个两种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教育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浸入式教学是加拿大的首创,是一种通过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的教学方法。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浸入式教学已得到了很大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本文重点介绍加拿大中、小学的早期和晚期浸入式教学模式以及对中国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自白诗代表人物罗伯特.洛厄尔早期宗教信仰及其宗教诗歌两个方面探索诗人的人文性及其诗歌的人文性。洛厄尔在天主教信仰中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从非人文性的世界观转变为人文性的世界观,并付诸诗歌实践。洛厄尔早期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氛,借助宗教阐述诗人的人文观尤其是反战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建构伦理信仰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一,新文化派彻底否定宗教及其于伦理的终极依据和信仰支持,学衡派则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宗教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其二,新文化派否定宗教,却无法否定伦理精神的信仰特质,学衡派亦特别强调伦理精神的宗教情怀;其三,新文化派的伦理信仰是自由,后又被科学所取代,但科学真理并不能安顿生命和实现精神超越,学衡派对此有深刻的批判,并提倡至善的伦理信仰,然而不正视科学真理及其自由精神,也难以建立合理的伦理信仰。反思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伦理信仰的论争,对于重构当下的伦理信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现象。世界很多重要的文明都表现出一神教或一种宗教占据社会信仰主体地位,而中国一直多元信仰共存。本文试图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从政治差异性文明特性及宗教管理价值体系等几个方面说明中外对宗教和社会思想的要求区别很大,形成的特征也就各异,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多元化共生的思想局面,化解了一神教统治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法王路易十四奉行“一个君主、一种法律、一种信仰”的政策。宗教统一政策是他绝对君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对北美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教育起源于宗教,宗教在美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北美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清教徒移民到18世纪初期,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哈佛、威廉·玛丽、耶鲁三个学院,教育特点是<圣经>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牧师;第二个阶段从18世纪20年代到美国革命前夕,伴随"宗教大觉醒"运动所带来的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宽客,殖民地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不仅在短时期内涌现出六个新学院,而且在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社会需要,然而北美早期高等教育在逐步世俗化的同时,仍留存了宗教的一些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品格教育作为培养健康公民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存在.宗教化是殖民地时期至19世纪末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公立学校运动以后,宗教在品格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公立学校品格教育的世俗化进程真正起步于20世纪早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品格世俗化得到蓬勃发展.从1993至2004年,有23个州通过了新的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先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有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